恬淡无为:tiándànwúwéi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心境清静自适而无所营求。语本《庄子·刻意》:“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四》:“太平之责塞,优游之望得,遵游自然之势,恬淡无为之场,休徵自至,寿考无疆。”唐王邕《修养杂诀气铭》:“恬淡无为,以道自怡,妙中之妙,微中之微。”★心境清静淡泊而无所营求。《庄子.在宥》:「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遵游自然之势,恬淡无为之场。」★修订本参考资料:心境清静淡泊而无所营求。庄子˙在宥: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汉˙王˙圣主得贤臣颂:遵游自然之势,恬淡无为之场。
1、《潜夫论?实贡》:“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
2、舍夫种种之机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口?之意,口?已乱天下矣!
3、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情况就是这样啊,抛弃那众多淳朴的百姓,而喜好那钻营狡诈的谄佞小人;废置那恬淡无为的自然风尚,喜好那碟碟不休的说教。
4、《外景经》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以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并主张“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为专年”。
5、说明人生短暂,世事多变,理应学习道家圣人恬淡无为的修养,顺应自然,不以富贵生死为意,点明“闲适”之必要。
6、淡”是指意境之恬淡无为。
7、因此,学道之人应该关闭六门情欲,运用精气神于三田,使内境不出,外境不入,恬淡无为,闭景内视,则可身心清静,泰然平安。
8、性格却是南辕北辙,兄长崇尚恬淡无为,一生不争。
9、有真德的人恬淡无为,独和大道同生息。
10、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情况就是这样啊,抛弃那众多淳朴的百姓,而喜好那钻营狡诈的谄佞小人;废置那恬淡无为的自然风尚,喜好那喋喋不休的说教。
11、盖高上虚无,无物可喻,所可比者,如人之修炼,节序无差,成就有次,冲和之气,凝而不散,至虚真性,恬淡无为,神合乎道,归于自然。
12、岁月俯仰之间就过去了,功名要赶快建立,使之崇高,壮士心怀愤激之情,不能恬淡无为。
13、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
14、【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
15、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
16、因为金庸小说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呈现了其中最雍容最美好的部分:儒的至大至刚,道的恬淡无为,佛的悲天悯人。
17、【解释】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
18、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恬淡无为,不计进退;可是心中仍难免怨念,曾有某次,西风扬沙,他便举起扇子遮脸道:“庾元规那里吹过来的灰尘弄脏我了。
19、古时候的人,生活在混沌鸿蒙、淳风未散的境况中,跟整个外部世界混为一体而且人们彼此都恬淡无为、互不交往。
20、《保生秘要》:“所以《素问》首卷论曰:恬淡无为,敛神内守。
21、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
22、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之意,??已乱天下矣!
23、吴静为了说明守静去欲,他提出“恬淡无为”“不悲不乐”,这样才能使元气畅和,这就是通往仙界的重要步骤。
24、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
25、庄子的此主张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反对人为约束,恢复自然本性的思想;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和“混茫”世界的思想。
26、淡者,恬淡无为、自然直率,不造作,不卖弄,不显露;雅者,文质彬彬,雍容闲雅,不粗野,不狂躁,不乖戾;清者,神清气朗、轻松自如,不浊滞、不紧张、不窘迫;秀者,秀丽妩媚、姿致翩翩,不丑怪、不生硬、不狂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