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息:níngx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谓安宁;平静。《史记·秦始皇本纪》:“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復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寧息,岂不难哉!”宋范仲淹《陈乞邠州状》:“俟三二年间,边事寧息,攻守有备,儻圣恩未移,用臣未晚。”茅盾《子夜》十八:“午后天气很热,四小姐在房里就象火烧砖头上的蚯蚓似的没有片刻的宁息。”2.安定休息。《汉书·哀帝纪》:“朕获保宗庙,不明不敏,宿夜忧劳,未皇寧息。”《晋书·宣帝纪》:“吾於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寧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其徒苦行,昼夜精勤,不遑寧息。”★安定平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大宋宣和遗事.亨集》:「方今盗贼四起,未能剪除;又现此星,何时宁息?」
1、《旧唐书?魏?传》:“今边戍粗安,海内宁息,臣愚所切者,陛下未立东宫,俾正人傅导,以存副贰之重。
2、后二年,上曰:「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
3、比年官府肃清,盗贼宁息,人皆安生乐业,故广之生齿日蕃,户计日增矣。
4、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
5、耶舍被迫“外假俗服,内袭三衣,避地东西,不遑宁息”。
6、凶逆既戮,悔恶初附,且款且畏,咸怀危惧,百姓愁苦,异人同虑,望宁息之有期,若枯旱之思雨露,诚宜镇之以安豫。
7、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8、诏曰:“朕获保宗庙,不明不敏,宿夜忧劳,未皇宁息。
9、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这即目所见,更加触动了作者的乡愁。
10、寒暑交替,八十个春秋,不遑宁息。
11、骚动数千里之地,室家不得休居,鸡犬不得宁息。
12、在秦州累年,边民怀惠,华戎宁息。
13、时间治愈悲伤,宁息争吵。
14、《史记?秦始皇本纪》:“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15、二百应请查照本部漾电剀切劝导,俾学界风潮,速归宁息;而地方秩序,严防扰乱,庶几标本兼治,弭患无形。
16、第二二回:“但愿八方宁息兵燹,万民安阜乐业。
17、后来他在《满江红?赠人》一词中写道:“平生愿,唯报国,征途远,肩宁息到峰巅仍自朝乾夕惕。
18、上後二年,上曰:“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
19、《晋书?宣帝纪》:“吾於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
20、未几各罢兵,至今南北宁息者,皆公力也。
21、天子曰:‘吾於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
22、【出处】《汉书?文帝纪》:“朕既不明,不能远德,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
23、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
24、虽调敛轻省,未足称劳,然大驾亲临,谁敢宁息?
25、卒赖其规画,法制粗立,民得宁息。
26、《信州兴造记》:“奸强怙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
27、其含意,如虚指遗形忘体,恬淡若无;无指损心遣情,废伪去欲;清指专精积神,不为物扰;静指反神宁息,安然不动;微指隐遁闲处,功名不露;寡指去妻离子,独得道游;弱指缓形舒体,以奉百事等。
28、我的心儿宁息了,我的灵魂在沉默,辽远的尘嚣人籁一到来便即消残,仿佛那遥天声响经距离逐渐销磨,虽被风送到耳边,也隐约模糊莫辩。
29、但原木较生硬,舒适感不强,没有人性化设计,难以满足现代沙发舒适性的要求。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
30、《汉书?哀帝纪》:“朕获保宗庙,不明不敏,宿夜忧劳,未皇宁息。
31、至于营求孜亻及,无暂宁息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或矜恃医道,轻作寒暑;或机巧异端,以济生业;或占相孤虚,妄论吉凶;或诡道假权,要射时意;或聚畜委积,颐养有馀;或指掌空谈,坐食百姓:斯皆德不称服,行多违法。
32、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其徒苦行,昼夜精勤,不遑宁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