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躬:fěi gō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谓忠心耿耿,不顾自身。《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孔颖达 疏:“尽忠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 比干 匪躬而剖心於精忠, 田丰 见微而夷戮於言直。” 唐 权德舆 《奉和圣制丰年多庆九日示怀》诗:“圣言在推诚,臣职惟匪躬。”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至于 倭文端 之守正不阿,清操絶俗, 文文忠 之匪躬尽瘁,驯扰强蕃,方之 姚 宋 忠 唐 、 范 韩 翊 宋 ,殆无恧色。”★不顾自身利害。《易经.蹇卦.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1、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2、乙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3、爰颁祭葬,以慰幽魂於戏聿,传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豹闻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将以安主定时,保存社稷者也。
4、《奉和圣制丰年多庆九日示怀》诗:“圣言在推诚,臣职惟匪躬。书云:“总太宗圣制诗及故事墨迹三百七十五卷、文章九十二卷。
5、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
6、匪躬之故,或异于是。
7、此日悲遗直,谁人嗣匪躬。
8、当朝正色,临难匪躬。亦既利物,存乎匪躬。
9、出处: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张九龄在相位,有蹇谔匪躬之诚,元宗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见帝无不极言得失。
10、辄违时,徒知好古之勤,自励匪躬之节。
11、正色直道,蹇蹇匪躬。
12、厥厉阶长舌,惟天鉴匪躬。
13、《宋书?臧质传》:“徐司空匪躬王室,遭罹凶祸,质与之少长,亲交兼常,曾无抚孤之仁,惟闻陵侮之酷,尺田寸宝,靡有孑遗。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
14、《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15、卷十七引《明皇杂录》,说张九龄在相,有謇谔匪躬之诚。
16、疏:“尽忠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
17、当官者以匪躬为务,受任者以忘身为效。
18、《抱朴子?博喻》:“是以比干匪躬而剖心於精忠,田丰见微而夷戮於言直。
19、后周初,为侍御史,与刑部员外郎曹匪躬,大理正段涛详订律令格式。
20、福?忝当官守,匪躬之故。
21、臣虽庸短,世受荣禄,窃慕前贤匪躬之义,不避斧钺之诛,以希一言之益。
22、乃诏亿与刑部员外郎曹匪躬、大理正段涛同加议定。
23、太祖甚悼惜,赐其子太府寺丞延绪诏曰:“尔父有干蛊之才,怀匪躬之节,朕所毗倚。
24、不忽木身为近臣,劝谏时没有多大的顾忌,但能蹇蹇匪躬,知无不言,确实精神可嘉。
25、〔3〕匪躬之故“匪”同非。
26、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27、少府监装匪躬,内待范云仙以私谒皇嗣腰斩,太子被软禁。
28、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
29、安知上不以蹇之匪躬勖子乎?
30、后因以“蹇蹇匪躬”谓为君国而忠直谏诤。
31、人能匪躬謇谔,似其先祖;吾岂不能虚怀延纳,仰希贞观之理欤?
32、刘隗传》:“臣亡祖先臣隗,昔荷殊宠,匪躬之操,犹存旧史,有志无时,怀恨黄泉。
33、但他却“匪躬之故”,即不顾个人得失,鞠躬尽力,竭力救主。
34、《晋书?石苞传》:“今司徒位当其任,乃心王事,有毁家纾国,乾乾匪躬之志。
35、在《晋书?杜预传》中也记载:“若珥笔丹墀,端方极言,必有谔谔匪躬之节。
36、《奉和圣制丰年多庆九日示怀》诗:“圣言在推诚,臣职惟匪躬。
37、一月,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谒皇嗣,被腰斩。
38、致乃职司钩阵,匪躬之操唯章。
39、公主乃地皇爱妹你家主人得此殊宠应立即整衣出迎献上奇香才是竟然推托摆态该当何罪!?刘隗传》:“臣亡祖先臣隗,昔荷殊宠,匪躬之操,犹存旧史,有志无时,怀恨黄泉。
40、本次地震的伤亡人数,因灾害严重,《元史》和诸多历史文献以“不可胜计”、“靡有孑遗”来描述,或概略为数万、数十万。《宋书?臧质传》:“徐司空匪躬王室,遭罹凶祸,质与之少长,亲交兼常,曾无抚孤之仁,惟闻陵侮之酷,尺田寸宝,靡有孑遗。
41、雕武自以出于微贱,致位大臣,励精在公,有匪躬之节。
42、陆逊忠勤於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43、太保卫?辟含为掾,每语臣曰:“李世容当为晋匪躬之臣。
44、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45、肆勤内外,有匪躬之节。
46、謇謇匪躬,是曰王臣;既直其道,爰顾其身。
47、〖释〗“匪躬”是奋不顾身,努力向前的意思。
48、吾昔闻‘王臣謇謇,匪躬之故’,盖谓忧公忘私,知无不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