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滞:yízh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三国魏曹操《与荀彧书追伤郭嘉》:“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宋陆游《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临事前见逆决,若烛照龟卜,无秋毫疑滞。”2.指疑难之处。《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宋书·隐逸传·关康之》:“又为《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唐刘禹锡《相国韦公集序》:“上富有春秋,未亲庶政,有疑滞,视公如蓍龟。”章炳麟《文学总略》:“心有疑滞,覩辨析之论,则悦懌随之矣。”停滞;停止。《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洪兴祖补注:“江淹赋云:‘舟凝滞於水滨。’杜子美诗云:‘旧客舟凝滞。’皆用此语。”★因怀疑而停顿不前。明.凌蒙初《红拂记.第一出》:「俺和你不须,不须疑滞。把衣装打叠,打叠多齐。」不明白,无法解决。《魏书.卷八二.李琰之传》:「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每有疑滞,恒就琰之辨析,自以为不及也。」
1、公既偕同志祟理学,谈仁义,而好从博山、雪峤诸耆宿请质疑滞,虽发自左车,要本其师说然也。
2、曜遂从岳,质通疑滞,恩顾甚厚。
3、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展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4、及?甫代衮,荐延推举,无复疑滞,日除十数人,作相未逾年,凡除吏几八百员,多称允当。
5、宋书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学名僧,莫不请质疑滞。
6、自汉宣帝倡导迄于魏晋,注讲者仅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程阐、徐仙民、徐乾、刘兆、胡讷、段肃等十余家,范氏有感于其注讲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不可观,又引《左传》、《公羊传》以解此经,文义违反,颇不利于后世,遂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采诸儒同异之说,又参与二三学士及诸子弟各记所识,并言其意,而成《集解》。
7、始知欲速不达”,“往往因一字之疑滞而旁皇终日,经数人之参酌而解决无从。
8、已而诸儒生以次论难者十余人,皆当时硕学,光剖析疑滞,虽辞非俊辨,而理义弘赡,论者莫测其浅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劳焉。
9、【出处】《北史?李彦传》:“彦在尚书十有五载……断决如流,略无疑滞。
10、李彦传》:“彦在尚书十有五载,,属军国草创,庶务殷繁,留心省阅,未尝懈怠,断决如流,略无疑滞。
11、断决如流,略无疑滞。
12、章炳麟《文学总论》:“心有疑滞,?辨析之论,则悦怿随之矣。
13、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德名僧,莫不请质疑滞。
14、诛锄奸臣贼子之党,解释疑滞纰缪之结。
15、幸太学,问《尚书》义于峻,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
16、出处唐?怀素《自叙》:“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
17、自梁代诸儒相传为《左氏》学者,皆以贾逵、服虔之义难驳杜预,凡一百八十条,元规引证通析,无复疑滞。
18、宗公应对机捷,一无疑滞,博古通今,兼及道儒。
19、又为《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
20、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