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救母:mùliánjiùmǔ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宋杂剧名。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参见“目连”。
1、佛教说是僧自恣日,也是目连救母出地狱的日子。
2、(同治《长沙县志,葬礼》)所谓伴灵之戏、剖狱招亡,多演《目连救母》中的游十殿、救母亲等段戏。
3、目连救母故事渊源考略
4、浑似目连救母,宛如柳翠逢僧。
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6、原是依据《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因缘而起,最早为梁大同四年(538)武帝于同泰寺设盂兰盆斋。
7、作者将儒家文化精神灌注到目连救母这一佛教故事中,在大力弘扬故事原有的“孝”的理念的同时,还增添笔墨,写目连辞谢朝廷征召,阐释了《孝经》等儒家典籍中“移孝作忠”的忠、孝两者的关系,表现了徽州“程朱理学”的文化理念。
8、目连救母是在中国长期流传、影响广泛的故事,也是一个不断被搬演的戏曲和讲唱文学的题材。
9、《敦煌变文集?目连救母变文》:“白汗交流如雨湿,昏迷不觉自嘘嗟。
10、从神话、史诗中搜集到的该类型的例证,分析可得该主题下的两类单体故事以及更次一级的型式类别,并在情节序列上考察目连救母故事的组构情况,总结得出“复合起点” 、 “反复再现” 、 “异型融合”和“旁支扩张”四种生长机制,以期从一个侧面说明该故事持续生长并构成超长篇规模的内在原理。
11、摘要目连救母这样的入冥故事具有世界性和古老性。
12、唐代人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敦煌变文之一)。
13、南宋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观者倍增。
14、后人据此便编写了《目连救母》变文。
15、目连救母故事而衍生的“盂兰盆会”。
16、清代乾隆年间,宫廷中专门编演了大戏《劝善金科》,演述目连救母故事。
17、南陵目连戏剧本《目连救母》,共3本150出。
18、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
19、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观者倍增。
20、有关目连戏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书中的“中元条”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止,观众倍增”。
21、最有名的剧目有《升平宝筏》(全部《西游记》)、《鼎峙春秋》(《三国志》)、《忠义璇图》(全部《水浒》)、《劝善金科》(目连救母)、《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征西异传》(《薛丁山征西》)等,共计二、三十种。在宫廷舞台上,御
22、目连戏,戏曲剧种,专演“目连救母”戏文。徽州目连戏如此,全国各地的目连戏也是如此。
23、《莆仙戏目连救母校订》,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年5月。
2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戏,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
25、其他传统剧目中,正音曲戏属弋阳腔、青阳腔系统,其中有《封神榜》、《古城记》、《草庐记》、《赤壁记》等史传戏和《目连救母》、《金印记》、《断发记》等传奇。
26、《蒙古文绘图本〈目连救母经〉研究》,《东方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