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xiān bēi 基本解释:[匈奴serbi] 本指一种兽,古代鲜卑人崇拜它,因而把它用作部族(部落)的名称,居住在今东北、内蒙古一带●详细解释:1.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游牧部落 东胡 族的一支。 秦 汉 时曾居于 辽 东,附于 匈奴 。 东汉 时 北匈奴 西迁后进入 匈奴 故地,势力渐盛。 汉桓帝 时 鲜卑 首领已建立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统领。三世纪中叶,联合体瓦解,附属 汉 魏 。至 晋 初分为数部,其中以 慕容 、 拓跋 二氏为最著。 拓跋氏 建国号 魏 ,史称 北魏 ,后分裂成 东魏 和 西魏 ,又演为 北齐 、 北周 。内迁的 鲜卑 人因逐渐从事农业, 隋 唐 后渐被 汉 民族同化。参阅《文献通考·四裔十九》。2. 古 鲜卑 族衣带钩名。一说,腰中大带。《楚辞·大招》:“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王逸 注:“鲜卑,袞带头也。”3. 指 俄罗斯 西伯利亚 。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而 普式庚 诗多讽喻,人即借而挤之,将流 鲜卑 。”★◎ 鲜卑 Xiānbēi[匈奴serbi] 本指一种兽,古代鲜卑人崇拜它,因而把它用作部族(部落)的名称,居住在今东北、内蒙古一带★山名。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之西,当地人称为「蒙格」。鲜卑族名即因此山而得名。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族。分布在西喇木伦河、洮儿河间,因鲜卑山而得名。汉代时被匈奴打败,分鲜卑、匈奴二支,匈奴亡后,渐移居匈奴故地。晋时为五胡之一,燕国慕容氏、凉国秃发氏、秦国乞伏氏及魏国拓跋氏,皆鲜卑族。今为通古斯系。复姓。如元有滦州节度使鲜卑仲吉。
1、今鲜卑奉顺,斩获万数,中国坐享大功,而百姓不知其劳,汉兴功烈。
2、联合秃发鲜卑,进攻凉州,开始了自己的“复国”大计。
3、刘泽很纳闷,史书上记载公孙瓒好勇善战,身先士卒,曾以十余骑大破鲜卑数百骑,在三国时期也算得上是一号勇将了,为何……
4、鲜卑仲吉:(公元1188~1244年),鲜卑族;滦州万石山人(今唐山古冶区卑家店)。
5、慕容部落是晋代鲜卑诸部落中重要的一支,他们的祖先是从辽东塞外的鲜卑山走出来的。
6、鲜卑数寇南匈奴,求汉复障塞。
7、汉儿冉闵为羯主石虎之义子,忍辱偷生三十载,一朝得机,旦夕间尽灭羯胡二十余万,及至遭群胡围攻,其首战以一千汉骑破胡骑七万,再战以汉军八万破众胡联军十二万,三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三万,四战又有以步卒八千敌慕容鲜卑铁骑十万竟十战十捷之绩!廉台决战,冉闵骑朱龙,持矛戟,冲入鲜卑重军,手刃三百余人,及至马倒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
8、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伟大时代,鲜卑子、汉家儿、羌中杰、氐族雄、羯族豪、匈奴英,弯弓走马,飒爽俊逸,玄言味永,飞鸿荡天,真个是精彩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9、于是不听姚邕的忠告,派赫连勃勃为没奕于的副手,镇守北方边境,还要分拨给他鲜卑杂胡等三万多户人做部下。
10、说完,大呼三声,然后一口鲜血吐出,然后整个顿时倒地,昏迷不醒,鲜卑残军败将见此大惊失色,更不敢耽误,连忙护住昏迷的檀石槐逃回鲜卑王庭。
11、叱干氏,鲜卑古姓,今陕西彬县有叱干姓。
12、《后汉书?刘虞传》:“虞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馀、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
13、时,杨、徐剧贼寇扰州郡,西羌、鲜卑及日南蛮夷攻城暴掠,赋敛烦数,官民困竭。
14、如从宋代女真族到清代满族的故事;从唐时到吐蕃后来藏族的故事;从隋唐时回鹘到元代畏吾儿、近代维吾尔的故事;都集中编排;二是地区上,原拟部分细些,但考虑到不少少数民族迁徙频繁,如鲜卑族从东北迁到华北,一部分甚至迁到西北,如分得过细,不便编排;而不分地区,又眉目不清,因此确定分为北方、南方两大部分;三是虽为历史部故事,但历史事实均有史料根据,为使内容生动,也采用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但引用时均加以说明,使读者能够获得可靠的历史知识;四是本书的作者大都是民族史、民族学研究工作者,不少人懂得少数民族文字,他们在写作时,不仅采用了汉文史料,还特别注意采用少数民族文学的史料和文物考古资料,有些资料还很少采用过,这为本书增色不少;五是不少历史故事读物,均侧重于写政治史方面的故事,本书由特别注意编者诸如文学史、文字史、艺术史、建筑史等方面的故事,比较活泼、生动。
15、公,配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
16、河西有西羌,此有鲜卑、南匈奴。
17、这些坐吃山空的鲜卑部民绝大部分沦为社会底层,使得鲜卑内部的贫富差距愈加扩大。
18、独孤震,鲜卑名毗贺周,墓志上记载为第三子,独孤善、独孤藏之弟。
19、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
20、《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安北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王浚,以天下方乱,欲结援夷狄,乃以一女妻鲜卑段务勿尘,一女妻素怒延,又表以辽西郡封务勿尘为辽西公。
21、其中的金冠饰,可能即鲜卑贵族喜戴的步摇冠上的金步摇;冠前饰片上有锤?的佛像,反映出当时佛教的东传。
22、浚为政苛暴,将吏又贪残,并广占山泽,引水灌田,渍陷冢墓,调发殷烦,下不堪命,多叛入鲜卑。
23、鲜卑国的公族当中有的姓慕容。
24、成语出处: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25、结果塞外的鲜卑素连、木津二部借口为李臻报仇,连年寇掠,使得辽东百姓流离失所,归附慕容部以求庇护者日月相继。
26、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
27、《晋书?石勒载记上》:“鲜卑、乌丸离贰于外,枣嵩、田矫贪暴于内,人情沮扰,甲士羸弊。
28、约在222年(魏黄初三年)以后,轲比能与东部鲜卑素利等相互争战。
29、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的兼并,不仅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逃亡的浮游人户,更使编户齐民沦为地主豪门的包荫户,从而让北魏政府失去大量的劳动人手和纳税户,形成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30、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 ,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 、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 、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31、388年-400年、409年-412年在位,陇西鲜卑人,乞伏国仁弟。
32、从东汉以后的史家记载中,又知鲜卑族名源于其所居地“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
33、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拓跋鲜卑的发祥地“大鲜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兴安岭北段。
34、东晋时,河南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民族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无法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因鲜卑人把“房氏”称为“屋引氏”,称“屋引氏“,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
35、原降后赵,被封为建义将军,也乘石氏内乱之机,纠集鲜卑、胡羯得万余人,退保枉人山(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自称赵王,附于慕容?。永和六年(350年),龛乘石氏内乱,率部落南徙,先至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城),后南迁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西北),自称齐王。
36、万俟本来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
37、鲜卑人的《魏书》中记录冉闵带军攻到邺城后,闭邺城四门,对城内胡人搞屠城,在邺城一地就屠杀“六夷”二十几万(主要为凶奴和羯族,还包括部份羌、氐、鲜卑、巴氐等)将这些尸体全部拿去喂给了石虎养的野兽。
38、柔然系东胡苗裔,与鲜卑同源。
39、字佛狸,鲜卑族拓跋部人。
40、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因为犯了点儿法被治罪,他为了将功折罪贿赂当时的大宦官王甫,撺掇汉灵帝向鲜卑开战。
41、鲜卑于盛乐二度立国,三筑盛乐城,历14帝140年。
42、鲜卑谓兄为阿干,?(慕容?)追思之,作《阿干之歌》。
43、公元49年(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内迁到边郡塞内,鲜卑势力南延至老哈河,与汉“始通驿使”。
44、出自越王勾践的后代,北方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所改。
45、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进入中原时,为适应汉族文化,也改为越氏。
46、刘琨投奔辽西鲜卑段氏,后被杀。
47、曹魏青龙元年,鲜卑轲比能诱保塞鲜卑步度根时步度根保太原雁门塞与结和亲,自勒万骑,迎其累重于陉北。
48、过游牧生活,是乌桓、鲜卑的祖先。
49、;北方这个古老的民族驯鹿标志因居住在大鲜卑山而又自称为鲜卑人。
50、乌桓鲜卑传论》:“将天之冥数,以至於是乎?
51、氏的祖先,鲜卑语中称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人为“推寅”,所以他们常常把自己的部落首领唤作推寅,相传共有两个推寅。
52、建议: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宜且避之;待其骄惰,然后进击可胜。
53、述延讨拥有两万余落的鲜卑莫侯部于苑川(今甘肃兰州榆中),后迁于土地肥沃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
54、丙寅,蠕蠕、?哒、高丽、契丹、库莫奚国并遣使朝贡。唐朝时期,鲜卑族分支有库莫奚族,属于宇文部的一支。
55、辽东太守庞本以私憾杀东夷校尉李臻,附塞鲜卑素连、木津等托为臻报仇,实欲因而为乱,遂攻陷诸县,杀掠士庶。
56、《魏书.序纪》记载,鲜卑先民最初居住在北方,“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57、起源:据考证,源姓始于北魏秃发鲜卑源贺,是鲜卑的后裔。
58、鲜卑密迩疆甸,屡犯边陲,伐罪吊民,于是乎在。
59、但是在北魏初年,由于鲜卑拓跋氏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少,统治者对汉族文化又怀有偏见,所以当时的公文大抵是质木无文的散体。
60、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缓,令至宁城通互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鲜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质”⑥。
61、时,鲜卑族有越勒氏、越质诘氏,入中原后有的改为越氏。
62、一曰呼伦湖,确有一支迁回鲜卑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辽金时代,已发展成一个部众人多民性强悍的部落了。
63、数年后秃发寿阗逝世,由其孙子秃发树机能接替了秃发鲜卑的大人职位。
64、庾信被强留于长安,内心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从此永别了江南;同时从封建道德角度来看,不仅是屈事二姓,并且是在杀他“旧君”的鲜卑族政权下做官,还被引为“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