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部伎:zuòbùj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唐玄宗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堂上坐奏,称坐部伎。《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閲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其乐工皆戴平幘,衣緋大袖,每色十二,在乐悬内,已上谓之坐部伎。”亦省称“坐部”。唐白居易《立部伎》诗:“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机构。堂上坐奏者谓之坐部伎。与立部伎对应,同列于二部伎。其乐共六曲,计太宗朝一曲,讌乐;则天武后三曲,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玄宗二曲,龙池乐,小破阵乐。〔详见二部伎〕--作者:蒋啸琴★唐玄宗分乐为二部,堂上坐奏的称为「坐部伎」。《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1、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她们与长裙曳地、挥舞长袖的舞俑共出,说明坐部伎在隋代已开始出现。
2、到唐玄宗时,又根据表演形式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立部伎两大类。
3、表演《立部伎》节目的艺人技术水平不如《坐部伎》高。
4、若寻常宴会,则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马(即舞马),次奏散乐。
5、堂上坐奏,称坐部伎。
6、坐部伎(坐式演奏)内容有长寿乐、天授乐、宴乐、龙池乐、鸟歌万岁乐、破阵乐六部,演出水平和地位高于立部伎(站式演奏)。
7、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梨园弟子”。
8、坐部伎”由6部乐舞构成,在堂上坐着演奏,规模较小,舞者3至12人,用丝竹细乐伴奏,风格清雅,乐工和舞者的表演水平较高。从唐开国以来,宫廷燕乐
9、习《坐部伎》不成,改习《立部伎》,习《立部伎》又不成,则改习“雅乐”(白居易《立部伎》诗、《新唐书?礼乐志》)。从唐开国以来,宫廷燕乐
10、【成语举例】而楼下的是坐着骂山门,这就叫我想起了唐朝的坐部伎和立部伎,而戏称之为“两部鼓吹”。
11、其后又分为立坐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12、坐部伎”和“立部伎”这些宫廷燕乐,都是吸收了各民族乐舞而创制的新型乐舞节目,在内容上则都是歌功颂德的。
13、安史之乱后,艺人流散,坐部伎渐趋衰亡。
14、李公垂传曰:“太常选坐部伎,无性识者退入立部伎。
15、立部伎与坐部伎同时出现,在唐代考古中尚属罕见,它表明此组乐舞俑具有很高的等级。
16、《立部伎》动辄上百人,而坐部伎则三数人最多十二人。
17、习《坐部伎》不成,改习《立部伎》,习《立部伎》又不成,则改习“雅乐”(白居易《立部伎》诗、《新唐书?礼乐志》)。
18、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19、这当是一组“坐部伎”的陶俑。
20、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21、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其乐工皆戴平帻,衣绯大袖,每色十二,在乐悬内,已上谓之坐部伎。
22、唐高宗(公元650~683年)后,根据演出规模,将乐舞统编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类,各有固定的表演内容。
23、《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24、《坐部伎》共六部:《燕乐》(《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
25、歌舞音乐艺术受西域影响,空前繁荣,不仅有适宜表现文治武功的大型歌舞,还有司职小型场所的立部位与坐部伎。
26、坐部伎是中国唐代宫廷宴乐。
27、坐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
28、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
29、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教于梨园。
30、当时曾有规定,经过训练和考绩,“坐部伎”中不合格的降到“立部伎”,“立部伎”中不合格的就降到雅乐里去。
31、唐代宫廷燕(宴)乐《立部伎》、《坐部伎》中,都有人数不等的《破阵乐》。
32、坐部伎在室内坐奏,人数较少,乐器声音较清细,乐师需要有较高的技艺。
33、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
34、;按演出形式分为坐部伎和站部伎。
35、公元714年(开元2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将十部乐改为立部伎(乐)和坐部伎(乐)。
36、一般用于朝廷宴享、朝会之时,在坐部伎演奏后再演。
37、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
38、这是张盛墓中的伎乐人形象,为当时乐队中的坐部伎。
39、立部伎与坐部伎同时出现,在考古发现的唐代陶俑中亦属罕见,这样的情况表示此组乐舞具有很高的等级。
40、身份仿史籍中所称的立部伎与坐部伎。
41、坐部伎舞者大抵三至十二人,舞姿典雅,服饰清丽,技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