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尘:shēngché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佛教语。六尘之一。《圆觉经》:“善男子:根清浄故,色尘清浄;色清浄故,声尘清浄。”2.指世俗的音乐或娱乐等活动。唐白居易《祭崔常侍文》:“辱为僚友三十餘年,又膳部房与公同声尘之游,定胶漆之分。”宋范成大《读白傅洛中老病后诗戏书》诗:“岂惟背声尘,亦自屏杯酌。”元耶律楚材《和景贤又四绝》之一:“年来世事已参商,但有声尘尚未忘。”3.指名声。南朝梁刘孝标《自序》:“余声尘寂寞,世不吾知,魂魄一去,有同秋草。”宋李昉《寄孟宾于》诗:“昔日声尘喧洛下,近年诗价满江南。”
1、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
2、佛学把具体事物的可感部分为五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
3、让六根与六尘断开:让眼根不攀缘色尘,眼不分别色相;让耳根不攀缘声尘,耳不分别声相;让鼻根不攀缘香尘,鼻不分别香气;让舌根不攀缘味尘,舌不分别味道;让身根不攀缘触尘,让八触的感受完全消失;让意根不分别法尘,心念不分散,心不做计较。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无论他人是毁是誉,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舌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以至能够令刀箭化为天华;意触法尘,而不随逐诸法,由不随虚假打转,心中自定,陶冶涵养,终归显出真心本性。
4、[二、耳识],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
5、在市声尘嚣之中,生命的声音已经久被遮蔽,无人理会。现在,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周国平
6、让六根与六尘断开:让眼根不攀缘色尘,眼不分别色相;让耳根不攀缘声尘,耳不分别声相;让鼻根不攀缘香尘,鼻不分别香气;让舌根不攀缘味尘,舌不分别味道;让身根不攀缘触尘,让八触的感受完全消失;让意根不分别法尘,心念不分散,心不做计较。
7、接触尘(毒)噪声等作业人员必须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矿山应做好教育、监督、保证工作。“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8、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众生本来就具有“六根互
9、【出处】唐?白居易《祭崔常侍文》:“又膳部房与公同声尘之游,定胶漆之分。
10、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无论他人是毁是誉,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舌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以至能够令刀箭化为天华;意触法尘,而不随逐诸法,由不随虚假打转,心中自定,陶冶涵养,终归显出真心本性。
11、像下对联?“望海岂无因,看识浪滔滔,四生泪没应云何,倒驾慈航齐普渡;观音元自在,听声尘浩浩,三界烦嚣且方便,分身忍土演圆通。
12、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
13、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14、清曹寅《花笑轩步月留别蒲庵》诗:“钟声尘外梦,花笑静中情。
15、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
16、谓耳根对声尘,而生闻的了别作用,故称耳识。
17、二耳识界耳根若对声尘。
18、耳根对声尘境起昧略识
19、在市声尘嚣之中,生命的声音已经久被遮蔽,无人理会。现在,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周国平
20、敬通虽芝残蕙焚,终填沟壑,而为名贤所慕,其风流郁烈芬芳,久而弥盛;余声尘寂莫,世不吾知,魂魄一去,将同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