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钹:náobó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一种打击乐器。古称铜钹、铜盘、铜钵。其围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隋唐燕乐法曲中,有“鐃鈸”相和之乐。《宋史·食货志下二》:“﹝绍兴二十八年﹞寺观鐘、磬、鐃鈸既籍定投税外,不得添铸。”清捧花生《画舫馀谭》:“较之故事,中元节以画舫载僧众,鐃鈸丁冬,放燄口,济孤魂,尤为眼见功德。”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三幕:“奴把袈裟扯破,卖了藏经,充了木鱼,丢了铙钹。学不得罗刹女去降魔,学不得南海水月观音座。”★乐器名。铜制呈圆盘状的合击乐器,小的称为「铙」,声音较响亮。大的称为「钹」,声音较浑厚。《儒林外史.第四回》:「吃了开经面,打动铙钹、叮当,念了一卷经,摆上早斋来。」
1、纵使有三寸不烂之舌,通天下万邦的言语,又有天使的歌喉,但却没有爱心,那就不过是聒噪的铜锣,叮当的铙钹。
2、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那把刀刺眼的刀锋总是隐隐约约地对着我。
3、铙钹是一对黄铜圆盘。
4、某种咒语,比如某种声音的低吟、某种音调、铃铛、铙钹、鼓的敲击能对冥想有所帮助。
5、这支曲子以铙钹的撞击声结束。
6、山脉属秦岭山系大巴山脉东段,由西向东的横梁山、高脚岩、大窝坑、老君山、铙钹顶、太阳坪、光头山等形成神农架山脉。
7、法曲中,有“铙钹”相和之乐。
8、跳戏没有弦乐伴奏,主要用打击乐,设农村社火大鼓一面,大经锣两面,大铙钹一对,小鼓两至三面。
9、上面有一只身穿波斯袍子敲着铙钹的玩具猴。
10、由喧嚣的人声和锣鼓声交织成的一片噪音愈来愈近。在那鼓声冬冬铙钹锵锵的鸣奏中还夹杂着单调的歌声。
11、定音鼓,军鼓,低音鼓,铙钹,相继响起,突然,天界的闪光撕开黑幕,诸神舔着嘴角俯视苍生,他们恣意的狞笑声传到山间,隐隐回荡。
12、象,你的耳朵像铙钹。
13、钹流行于北魏,铙出现于宋代。铙钹
14、铙音响亮,钹音浑厚,一般统称“铙钹”。
15、两声突出的铙钹将动荡的乐曲结束在G小调
16、锃锃锃:象声词,描摹铙钹被打击的声响。
17、四十分钟过去了,这下我是有点担心了,因为已超过师父规定的时间,心急之下,拿起桌上的引磬,求师父加持后,在他们的耳旁猛力敲了三下,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悠悠醒来。由夏、商、周时代的钟、鼓、磬、铃,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型编钟、编磬,以至汉、晋、隋、唐时代的锣、铙钹、梆、板,中国敲击乐器已有很大发展。在宋、元、明、清各代,随
18、清兵入闽前后,评话艺人以敲打半边铙钹,寓河山破碎、乐不成乐之意。
19、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那把刀刺眼的刀锋总是隐隐约约地对著我。
20、铙音响亮,钹音浑厚,一般统称“铙钹” 。
21、你可以用能够互换并且重新排列地打击乐如小军鼓,钟鼓,牛铃,低架甚至是铙钹之类的插入物来设计属于你自己的鼓型小桌子。
22、唱词句式基本为三、二、三及三、三、四,第二段处以铙钹小过门。
23、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付铙钹,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唐太宗领兵征战的威风。
24、钹流行于北魏,铙出现于宋代。铙钹用于宫廷仪仗和地方戏曲中。
25、耍竿子者专管人物表演,不唱不白,弹月琴者兼打边鼓、堂鼓、手锣,并在幕内专唱和白,故名“前首”;掌二弦者兼管铙钹、哨呐、大号;敲碗碗者带打梆子、大锣、马锣、铰子等,仅五人就可以唱全剧。
26、十年浩劫”后,为了恢复跳戏,自己出资购买铙钹八副,铜锣八面,大、小鼓四面。
27、尘锁铜镜半面妆,丝竹铙钹响。
28、本场中国服装秀一开场就选用了二胡、铙钹等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
29、很多鼓组都有一组铙钹在上面。
30、用萝卜制成一只短笛要大约半个小时。其他乐器还有茄子铙钹和南瓜鼓。麦克风使这些声音足以让观众听清。
31、铙钹配扬琴,听起来不会格格不入?
32、由夏、商、周时代的钟、鼓、磬、铃,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型编钟、编磬,以至汉、晋、隋、唐时代的锣、铙钹、梆、板,中国敲击乐器已有很大发展。在宋、元、明、清各代,随
33、大卫和以色列的全家、在耶和华面前用松木制造的各样乐器、和琴、瑟、鼓、钹、锣、作乐跳舞。因为在没有“仁爱”的地方,一群的人众并不能算做一个团体,许多的面目也仅仅是一列图画;而交谈则不过是铙钹丁令作声尔。
34、然后是定音鼓,然后是军鼓,然后是低音鼓和铙钹之声,然后是照亮阴暗的喀嚓一道闪电,众神在狞笑着击打那些山丘。
35、队,丝竹管弦、锣鼓铙钹一应俱全。
36、千山佛乐的演奏,是由笙、管、笛等民族管乐器和鼓、铙、钹、铛子、铪子、铃杵、大磬、小磬、木鱼、撞钟等民族打击乐器、法器所组成,分为铙钹法音、诵唱曲和器乐曲三部分。
37、因此,它爆发出如铙钹发出的叮当声一般的山羊的捧腹大笑。
38、两声突出的铙钹将动荡的乐曲结束在G小调。
39、后又增加铙钹,京二胡,形成京剧乐队的基本阵容。
40、定音鼓,军鼓,低音鼓,铙钹,相继响起,突然,天界的闪光撕开黑幕,诸神舔着嘴角俯视苍生,他们恣意的狞笑声传到山间,隐隐回荡。语言:涅拉蟾会说自己的语言和史拉蟾语。有些则会学习通
41、示例:项挂百八念珠,手执九龙锡杖,~,宣卷谭空,铙钹钟鼓,声喧若沸。
42、敲起铙钹,吹奏笙笛,欢迎前来烧香上供的施主。
43、好罢/,那么试试这个:麝鼠3000型。它包括全套的盔甲和一只绑了17支铙钹的半瞎麝鼠。
44、于是便三五相聚,邀拢围坐,凑和牙板、边鼓、铙钹、土锣、钩锣、马锣和笙箫,敲击、吹奏出他们最熟悉的浓郁乡音,寄托着深深的怀念。
45、她几乎带着一种孩子般的喜悦注视看台上的歌舞,她那热切活泼的神色和她同伴的那种冷漠不动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在这段演出的时间里,希腊美人的那位毫无所感的同伴连动也没动一下,虽然乐队里的喇叭,铙钹,铜锣闹得震天作响,但他却丝毫不去注意,倒象是一个人在享受宁静的休息和沉浸在清闲安乐的梦想之中。
46、不和叫不卯,干扰叫打搅,发痒叫害咬,适合叫刚好,断绝叫拉倒,马虎叫毛草,矮人叫矬子,体胖人叫“圆伟”,瘦人叫“干猴”,不行叫失气,笛子叫篾管,胡琴叫弦弦,小锣叫当当,梆子叫咣咣,铙钹叫镲镲,唢呐叫喇叭,烧饼叫??;干面叫粘面,糊糊叫搅团,馒头叫蒸馍,饺子叫煮馍,棉鞋叫窝窝,巴结人叫舔尻子,出外散步叫转转,向别人表功叫摆亏欠,嫌弃讨厌叫走远,无关紧要叫挂不上串,左顾右看叫卖脸,挑剔毛病叫弹嫌,办事周密叫严攒,脾气暴躁叫脏板,不多不少叫刚谄,歪曲事实叫胡粘,调皮淘气叫捣蛋,大声哭嚎叫叫唤,骂人隐私叫揭短,背后告人叫“干板”,梆子戏叫莲花落,木鱼叫龟脑壳。
47、定音鼓,军鼓,低音鼓,铙钹,相继响起,突然,天界的闪光撕开黑幕,诸神舔着嘴角俯视苍生,他们恣意的狞笑声传到山间,隐隐回荡。我自己狞笑的脑壳是看得最清楚的,我看到自己的骷髅在风中跳舞,毒蛇从腐烂的舌头里爬出来,描写欣喜的膨胀的书页被粪弄脏了。
48、四它包括全套的盔甲和一只绑了17支铙钹的半瞎麝鼠
49、因为在没有“仁爱”的地方,一群的人众并不能算做一个团体,许多的面目也仅仅是一列图画;而交谈则不过是铙钹丁令作声尔。
50、为了让各个演奏者在正确的时候打击正确的乐器,并让演员清楚知道什么时候一定有什么样的锣鼓,于是把每一种打法都取一个名字,例如【四击头】、【慢长锤】、【急急风】等,而且每一种锣鼓经都有特定的念法及记谱法,例如「台」代表小锣、「匡」代表大锣、「七」代表铙钹等,所以【慢长锤】的念法就是「匡七台七匡七台七…」。
51、人世间原本如此,正因为存在着如同只会互相攻击的铜锣、或是扭曲铙钹的俗人,所以反而能得到拥有同感的知音,并因而产生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