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tóngchéngpài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清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清代古文运动中的正宗流派。为方苞所开创,继有刘大櫆、姚鼐等加以阐发。因其代表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主张古文应严整简洁,并须学习《左传》、《史记》、《先秦》、《两汉的散文》,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并重,要求语言雅洁,笔法清朗,作品以典雅、凝链见称。
1、曾国藩在晚清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了桐城派古文理论。
2、方守彝本身是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这些书信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3、百年来,关于桐城派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和成绩。
4、桐城派成员之间广泛存在着“师事”或“私淑”等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这些关系是维系桐城派的重要纽带。
5、“真”是章太炎以文人等级、文体等级的眼光打量桐城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般是批评性的;
6、作为分别带有承传性质、变革性质和总结性质的古文总集,这些选本具有强烈的文统意识,反映了桐城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衍变。
7、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实际成绩卓然,桐城文派是当时清代势力最大的散文流派,且在中国文坛上居于显赫的地位。
8、姚鼐的学术转向及其后来与汉学派的复杂纠葛,对其建立桐城派产生了深刻影响。
9、桐城派是清代最著名的文学流派之一。
10、归有光和桐城派之间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
11、章太炎对桐城派的评价表现出了“真”与“俗”的两面性。
12、晚清在现代媒介基础上产生的报章体,存在的语言背景是八股文的废除与桐城派古文的统治地位。
13、一百零桐城派成员之间广泛存在着“师事”或“私淑”等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这些关系是维系桐城派的重要纽带。
14、书信之往来人物多为当时桐城派名家,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15、其极力推崇魏晋文学固然有政治上的背景,亦是为了达成对于其时笼罩文坛的桐城派古文加以彻底颠覆的功利性目的。
16、正是在这一独特的历史语境下,曾国藩通过对桐城派的改造和革新,使其再度走向“中兴”,并影响了清朝末期半个多世纪。
17、戴氏长于文学,尤擅古文,故有些学者将他与方苞并列为桐城派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