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丁:mùbùshídīng基本解释:[completelyilliterate;betotallyignorant;donotknowone\'sABC]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头●详细解释:连丁字都不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语出《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誥敕之馆,目不识丁。”《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清昭槤《啸亭杂录·苏昌》:“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说起大众来,界限宽泛得很,其中包括着各式各样的人,但即使‘目不识丁’的文盲,由我看来,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目不识丁mùbùshídīng[completelyilliterate;betotallyignorant;donotknowone'sABC]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头★55.造句1.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2.语译比喻不识字。3.故事内容 「目不识丁」原作「不识一丁」。 据《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载,唐代时,张弘靖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军政。当他前往幽州上任时,当地百姓夹道观看,看到他乘着轿子走在军队之中,大家都非常惊讶。因为当地的将军都是与士兵一同日晒雨淋,从不坐轿子的,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为安禄山之乱的发起地,人民向来强悍尚武,张弘靖想改善当地的民风,便毁坏安禄山的坟墓,此举更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他的两个从官韦雍、张宗厚行为嚣张跋扈,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喝醉酒还要大队人马护送他们回家,烛火照得整条街通亮。看到不满意的事就乱骂大叫,还对士兵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们会拉弓射箭有什麽用?还不如去认识一个『丁』字来得有用!」因为「丁」字是很容易认识的字,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那就接近文盲了。 所以这句话不但夸赞了自己,也取笑了长于武艺的兵士。使得士兵们相当地气愤,对他们深恶痛绝。后来「目不识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4.近义、反义词近义词胸无点墨、不识之无反义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5.造句阿嬷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看不懂。★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造句】虽然他的父母都目不识丁,却培育出这个学问渊博的孩子。目录★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内却没半分诚敬。」★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见不识一丁条。警世通言˙卷十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内却没半分诚敬。★07.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丏(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06.《济公传.第一八一回》:「我们这座村庄,有七八十户人家,有三四辈人,没有一人认字的,都是目不识丁。」★05.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余在都时,永之引见满洲学士春台。春自云:『年三十时,目不识丁,从一禅师静坐三月,颇以为苦。』」★04.《隋唐演义.第一七回》:「惠及是他最小儿子,倚着门廕,少不得做了官。目不识丁,胸无点墨。」★01.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释义连「丁」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典源#《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弘靖之入幽州也,蓟人无老幼男女,皆夹道而观焉。河朔军帅冒寒暑,多与士卒同,无张盖安舆之别。弘靖久富贵,又不知风土,入燕之时,肩舆于三军之中,蓟人颇骇之。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从事1>有韦雍2>、张宗厚3>数辈,复轻肆嗜酒,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呵叱4>,蓟5>人所不习之事。又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6>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意气自负,深恨之。(1)从事︰职官名。汉刺史佐吏,通称为州从事,历代因其制,宋废。(2)韦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详。曾为太子宾客。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时,其为观察判官,摄监察御史。主政其间,与张弘靖多改习俗,引起当地居民不满,愤而起乱,遭叛民捕杀。(3)张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详。为张弘靖任幽州节度使之从官,与韦雍等俱遭叛民杀害。(4)呵叱:大声责骂。叱,音ㄔˋ。(5)蓟:地名。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约当今河北省蓟县。(6)石:音ㄉㄢˋ,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新唐书.卷一二七.张嘉贞列传》典故说明「目不识丁」原作「不识一丁」。据《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载,唐代时,张弘靖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军政。当他前往幽州上任时,当地百姓夹道观看,看到他乘着轿子走在军队之中,大家都非常惊讶。因为当地的将军都是与士兵一同日晒雨淋,从不坐轿子的,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为安禄山之乱的发起地,人民向来强悍尚武,张弘靖想改善当地的民风,便毁坏安禄山的坟墓,此举更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他的两个从官韦雍、张宗厚行为嚣张跋扈,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喝醉酒还要大队人马护送他们回家,烛火照得整条街通亮。看到不满意的事就乱骂大叫,还对士兵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们会拉弓射箭有什麽用?还不如去认识一个『丁』字来得有用!」因为「丁」字是很容易认识的字,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这句话不但夸赞了自己,也取笑了长于武艺的兵士。使得士兵们相当地气愤,对他们深恶痛绝。后来「目不识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书证
1、然而,由于其贫困的选民目不识丁,很多非洲国家显然倾向于通过发补助来竞选,因此选举很容易**纵。
2、老婆婆目不识丁,但歌仔戏文却可全本地背诵。
3、日本的领袖们称美国工人懒惰,且目不识丁,他们当然注意到了美国的苦恼。
4、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5、他是个放牛娃,目不识丁,文化都是参加八路军后才学的。
6、在农村教会的许多信徒虽然目不识丁,对神的渴慕却十分迫切,能够将所有的诗歌背起来。
7、在日子七之前我了解,沉思的这技术是如此的简单以致于任何的孩子,否则甚至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能学习并且有效地练习它。
8、年前的世界一片凄惨,充斥着污秽、战乱与目不识丁的大众。
9、他可能目不识丁,连报纸拿反了都不知道。
10、由于时局动荡,有些人因为失学而目不识丁。1自迁都令下达之后,整个洛阳四十三万余人便陷入了朝夕不保的动荡处境。
11、原来目不识丁的他,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
12、有一次,玛丽遇到了一位粗鲁,目不识丁的。
13、他在公众中演讲时事态和场合往往不一致,不是因为他目不识丁,而是他在努力克制自己不要随便承诺。
14、他是个放牛娃,目不识丁,文化都是参加八路军后才学的。
15、一个在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领域都有所造诣的人,当谈及到正直、德行、诚信以及恪尽职守方面时,有可能不及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
16、二本受托教你读书写字,不盼你为扫眉才女,不栉进士,只求能知书达理,不致目不识丁,而你如此顽劣不勤。
17、他是个放牛娃,目不识丁,文化都是参加八路军后才学的。
18、统一了各地目不识丁的牧羊部落,用他的血肉建立了一只职业军队,令狡猾的希腊人俯首称臣。
19、巴巴.万加以她卓越的预言而著名,尽管并不如预言家诺查丹马斯著名,然而,作为一个谦逊的、目不识丁的保加利亚盲人,她成了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
20、我爷爷没念过书,目不识丁。
21、由於时局动荡,有些人因为失学而目不识丁。
22、他是个文盲,目不识丁,你就别为难他了。
23、一个在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领域都有所造诣的人,当谈及到正直德行诚信以及恪尽职守方面时,有可能不及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
24、然而,由于其贫困的选民目不识丁,很多非洲国家显然倾向于通过发补助来竞选,因此选举很容易**纵。121,显然,这要看他们是和以前一样,在同一年龄变得年老体衰,只是苟延残喘更长时间,还是老当益壮地度过延长的寿命。
25、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潜质的人。
26、这是甲骨文的"丁"字?啊!我果然是目不识丁了。
27、他们当中除了那个目不识丁的执事,没有一个乡绅。
28、四现代教育如此普及,还有目不识丁的人吗?
29、一个在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领域都有所造诣的人,当谈及到正直德行诚信以及恪尽职守方面时,有可能不及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
30、为政者必须知道,国家越多目不识丁的国民,就越难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