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碣:bēi jié 基本解释:[stone tablet]∶碑刻的统称荆楚碑碣皆协所书。——《南史·颜协传》●详细解释:1. 石碑方首者称碑,圆首者称碣。后多不分,以之为碑刻的统称。《南史·文学传·颜协》:“时 吴 人 范怀约 能隶书, 协 学其书,殆过真也。 荆楚 碑碣皆 协 所书。” 唐 杜甫 《赠蜀僧闾丘师兄》诗:“青荧雪岭东,碑碣旧製存。”《水浒传》第一回:“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着……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籙,人皆不识。”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五三》:“当开会之前, 兼士 要我的碑碣拓片去陈列,我答应了。”2. 特指墓前所立的石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漯水 又东逕 汉 徵君 伏生 墓南,碑碣尚存。”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你不去望夫石上变化身,筑坟臺上立个碑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大修 别山(张同敞 )墓道,立碑碣。”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我一星期中至少去三次,抚着碑碣,摘去残花。我觉得墓中人很安适的,不知墓中人以我为如何?”3. 喻指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 鲁迅 《集外集拾遗·<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序言》:“小说《士敏土》为 革拉特珂夫 所作的名篇,也是新 俄 文学的永久的碑碣。”★◎ 碑碣 bēijié[stone tablet]∶碑刻的统称荆楚碑碣皆协所书。——《南史·颜协传》★碑刻的统称。方者为碑,圆者为碣,后多混用。 【造句】到了西安一定要去看碑林,了解古代碑碣的形制。 ★碑刻的统称。方者为碑,圆者为碣,后多混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
1、观内楼台亭阁,碑碣林立,古树参天。
2、羲皇庙1929年被军阀梁冠英部焚毁,现遗址碑碣尚存。
3、首卷载山中名胜舆图,次分八卷十四门:总论、星野疆域、山川形胜、殿阁堂寮、创造缘起、新旧沿革、开山主法、继席宏化、清规轨范、耆硕人物、檀信外护、登临题咏、艺文碑碣、山事杂志。
4、七山上殿宇林立,碑碣夹道,亭阁曲廊,绿树掩映
5、简帛及两京碑碣,皆摄取其意。
6、出处:清?姜绍书《无声诗史?董其昌》:“碑碣铭志之石,非公笔不重,断楮残煤,声价百倍。
7、此外,还有洗心亭、玩占亭、文王易碑、岣嵝碑等明、清碑碣十余通,古柏约40株。
8、岳飞庙内,碑碣林立。
9、山上殿宇林立,碑碣夹道,亭阁曲廊,绿树掩映
10、以主殿天贶殿为中轴,回廊环绕,钟楼鼓楼左右相对,雉堞周匝,四隅起角楼,面积96500平方米。庙宇黄瓦朱甍古柏参天,碑碣林立。还有铜亭、铁塔等古文物。
11、同时也感动了老百姓,都自发的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特别为他作诗《秦中吟》,诗中说道:“我闻望江县,麴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12、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汉隶成熟,中郎蔡邕书《熹平石经》恢复古隶,胎息楷则;西汉杨雄,首创书理,东汉崔瑗,为《草书势》;三国钟繇,《荐季直表》、《宣示表》雄视百代;魏晋二王,行书高逸,飘若浮云,矫若游龙;时维南北,书家纷纭。的地府洞天;西华胜景,巍峨险峻;文笔塔风景区,巨笔擎天;盘龙峡,峡深而幽,奇峰异壁;老君山的古木莽莽,珍稀万种,雨林风光;水乡桥城?文山城的碧水回波,盘龙叠翠,银河护城,垂柳依依;盘龙河的曲折盘旋,矫若游龙,一泻千里……处处是夺目的珍珠,把文山城的山川点缀得秀丽俊美,形成东、西、南、北、中的旅游景区。
13、久客关中(陕西),唐人碑碣,临摹殆遍。
14、相传老君游至此处,见风光美丽,欣然说道:“此洞天之绝胜也,山石离奇,溪原清邃,不复西渡流沙,我当隐焉。洞府清邃曲深,绮丽奇幻,钟乳石千姿百态,自魏晋起已负盛名,洞前有唐宋以来摹崖碑碣百多幅,有葛洪炼丹遗址。
15、隆兴寺因为创建年代久远,寺内碑碣林立,最珍贵的一件当推龙藏寺碑,为隋开皇六年(586年)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身楷书30行,行50字。
16、不仅如此豫灵镇其它名胜古迹也多不胜数,西汉武帝的戾太子冢,水车头遗址,汉太尉杨震的三鳝书堂、杨灵琰(杨贵妃之父)家族及其大茔,唐学士吴融故墓,皇天塬以及多处文化遗址、重要碑碣,鸡叫听三省的鸡予岭等均在境内,逐步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以亚武山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的旅游热线,年接待游客达到80万人。
17、重修中军帐正寺殿记》等碑碣。
18、太室阙铭(汉)、少室阙铭(汉)、启母阙铭(汉)、堂溪典请雨嵩高庙铭(汉)、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汉)、新密汉画像石题记(汉)、巩义摩崖诗刻(汉)、中岳嵩高灵庙碑(北魏)、郑道忠墓志(北魏)、大海寺弥勒造像碑(北魏)、中岳嵩阳寺碑记(东魏)、回郭镇造像碑(东魏)、三堂寺造像碑(东魏)、洪宝造像记(东魏)、张琛墓志铭(东魏)、惠庆造像记(东魏)、大代华岳庙碑(北齐)、刘碑寺造像碑(北齐)、天保三年造像碑(北齐)、道邕造像记(北齐)、天保十年造像碑(北齐)、超化寺唐塔造像碑(北齐)、观音寺造像碑(北齐)、董洪达造像记(北齐)、都邑主丁思善造像碑(北朝)、唐太宗龙潜教书碑(唐)、观音寺碣(唐)、等慈寺碑(唐)、大唐纪功颂碑(唐)、少林寺金刚经刻石(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唐)、法如禅师碑(唐)、王征君临终口授铭(唐)、封祀坛碑(唐)、潘师正碑碣(唐)、夏日游石淙诗交序(唐)、秋日宴石淙序(唐)、汉忠烈纪公碑(唐)、赐卢正道敕碑(唐)、少林寺戒坛铭(唐)、孟兰盆经摩崖(唐)、居正觉浮图铭(唐)、道安禅师碑(唐)、少林寺碑(唐)、景贤大师身塔记(唐)、郑曾碑(唐)、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唐)、净藏禅师塔铭(唐)、灵运禅师碑(唐)、赵冬曦墓志(唐)、永泰寺碑(唐)、寿春郡霍山县丞崔瀚墓志铭(唐)、敕戒坛碑(唐)、同光禅师塔铭(唐)、法玩禅师塔铭(唐)、会善寺戒坛记(唐)、大德大证禅师碑(唐)、大德演公塔铭(唐)、薛巽、崔蹈规夫妇墓志铭(唐)、状嵩高灵胜诗刻石(唐)、吴府君墓志铭(唐)、?宁等州节度使裴适墓志铭(唐)、老君造像碑(唐)、龙泉寺碑(后梁)、新修嵩岳中天王庙碑(宋)、御制中岳醮告文幢(宋)、冯京墓志(宋)、屯田员外郎辛惟庆墓志(宋)、冯京妻富氏墓志(宋)、太子宾客林潍墓志(宋)、王田墓志(宋)、王咸融夫人石氏墓志(宋)、冯京妻富氏之妹墓志(宋)、欧阳修夫人薛氏墓志(宋)、赵?墓志(宋)、会食宁神院题名碑(宋)、深公碑(宋)、黄庭坚诗书碑(宋)、三十六峰赋石刻(宋)、辛友直夫妇墓志(宋)、晋王庙宋真宗书碑(宋)、西上阁门使高州刺史王温墓志铭(宋)、欧阳?墓志铭(宋)、面壁之塔题字(宋)、达摩颂碑(宋)、欧阳辩墓志铭(宋)、欧阳墓志(宋)、欧阳?墓志铭(宋)、大定重修中岳庙碑(金)、重修唐忠臣李卫公庙记(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金)、贞?重修清凉寺禅院记(金)、重修面壁庵记(金)、新修雪庭西舍记(金)、清河郡侯张思忠神道碑(元)、复庵和尚碑(元)、中岳投龙简诗碑(元)、少林寺裕公道行碑(元)、清河郡侯张思忠神道碑(元)、大藏经碑(元)、照公和尚塔铭(元)、息庵禅师道行碑(元)、达摩大师碑(元)、圣旨碑(元)、松庭和尚塔铭(明)、淳拙禅师塔铭(明)、重修慈云寺碑(明)、青龙山重修慈云禅寺碑(明)、南宗顺禅师行状碑(明)、徒公无方碑(明)、周王旨谕碑(明)、嘉靖重修卢医庙碑(明)、敕赐洞林大觉禅寺历代序碑(明)、嘉靖重修少林寺记(明)、鄢陵端僖王妃李氏合葬圹志(明)、嘉靖重修慈云寺碑记(明)、小山禅师行实碑(明)、解五岳图赠少林僧洪川广令歌碑(明)、游卢岩瀑布诗碑(明)、题达摩面壁诗碑(明)、道公禅师碑(明)、甘露台诗碑(明)、汉寿亭侯画像碑(明)、万历重修慈云寺千佛殿碑记(明)、登泰室诗碑(明)、谒中岳诗碑(明)、少林观武诗碑(明)、天仙白松图碑(明)、一峰园石刻(清)、醉翁亭记刻石(清)、虎牢关碑(清)、乾隆御制诗书碑(清)、乾隆题少林寺诗碑(清)、乾隆重修欧阳寺碑记(清)、建杨桥河神祠碑记(清)、司鼐墓碑(清)、贾峪地震碑(清)、重修嵩山少林寺碑(清)、公议断坡碑(清)、白氏世谱石碣(清)、荥泽大工纪功碑(清)、海上桥大劫文石碑(清)、堤东正俗碑(清)、《瘗鹤铭并序》碑(清)、后周皇陵御制祭文碑(明、清)。
19、冠山书院中现存明清两代碑碣石刻还有不少,如汪藻的《冠山名贤书院》诗碑、陈凤梧的《游冠山书院》诗碑、孙毓芝集柳玄秘塔五言诗刻石、乔宇的《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诗碑、白金的《新建高岭书院记》碑和傅眉的五言诗刻石等等,其中乔宇诗碑最被后人称道。
20、这后一种文字,虽不是文学园林里的殿堂碑碣,但亦如其中的雕阑画础,于细微处或能见础真面目与真精神来,是解读、体悟作家作品所不可缺少的。
21、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
22、内围前四柱之下,多有碑碣围立。
23、当时中国人受异族统治,乃不得不更尊孔,使外族人亦知中国有此人物,庶对中国人不敢轻视。今君辈争言孔子乃自来*制皇帝所尊,以便利其*制。试读此间碑碣,亦岂当时许多中国人惟恐外族人不易*制,故亦教之尊孔否。钱穆
24、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精神警后人。座座荒冢埋忠骨,面面碑碣祭英灵。
25、明清时楼观遭山洪水灾、兵燹之祸,至清末已只存残迹,有部分碑碣石刻,宗圣观主体建筑则荡然无存。
26、在刁南楼出游扬州之时,刘氏在后园操琴,被隔壁监生王文看见。尝游扬州、汉阳,遇碑碣辄手自摩拓,归而庋诸楼,榜之曰帖海。
27、南北国史,附见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
28、寺周有石刻碑碣环立四方、布局神秘,色彩传奇。
29、文公台东侧的古碑林,荟萃了唐以来的30余块碑碣。
30、整个岳飞庙建筑布局严谨、殿堂雄伟、亭阁秀丽、碑碣如林。
31、龟趺托起文明的碑碣,蓍蔡破解了天帝的谶语,将时间的波磔一一镌刻于黄钟大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