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牛:máo niú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山海经·北山经》:“﹝ 潘侯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动物名。形状如牛,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耐寒,腿短,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蓬、绳索。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力畜。《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晋.郭璞.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1、六小舞”包括有《?舞》(执长柄饰五彩丝绸的舞具而舞)、《羽舞》(执鸟羽)、《皇舞》(执五彩鸟羽)、《旄舞》(执旄牛尾)、《干舞》(又叫《兵舞》,执盾)、《人舞》(不执舞具,“以舞袖为容)。
2、古指有虞氏旌旗,以旄牛尾注于竿首为之。
3、《周礼?春官?旄人注》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
4、二年春正月,旄牛夷叛,寇灵关,杀县令。
5、《?舞》(执长柄饰五彩丝绸的舞具而舞)、《羽舞》(执鸟羽)、《皇舞》(执五彩鸟羽)、《旄舞》(执旄牛尾)、《干舞》(又叫《兵舞》,执盾)。风羽舞龙参加中国文联等单位组织的国安杯全国舞龙大赛获得银奖,并选中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澳门回归这一历史盛事;农民摄影家马玉焕的小品摄影,享誉全国。
6、《释文》白旄,旄牛尾。
7、几位农民拉着旄牛耕地,牛鼻子上拴着大大的鼻环。
8、《?舞》(执长柄饰五彩丝绸的舞具而舞)、《羽舞》(执鸟羽)、《皇舞》(执五彩鸟羽)、《旄舞》(执旄牛尾)、《干舞》(又叫《兵舞》,执盾)。
9、那里的贡品是金、银、铜、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鸟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
10、据《山海经?海内经》及《水经注?若水》,若木出于若水,若水在“蜀郡旄牛徼外”,即今川西雅砻江一带,为黄帝与嫘祖之子昌意的诞生地。
11、汉节是竹制,长七、八尺,约合现在的五尺至五尺六寸;节上装饰是旄牛尾,共有三重,颜色时有变化,最初为赤色,武帝时因戾太子矫节发兵,乃加黄旄于第一重之上,以示区别;王莽时似乎节旄皆黄,光武又恢复汉旧,直至中平二年,因为袁绍弃节,董卓又改节上黄旄为赤6。
12、白色的佛塔点缀着美丽的画卷,壮硕的旄牛在悠闲地散步,一群肚子圆滚滚的猪在新翻过的土地上四处觅食。
13、羌族,在秦、汉两朝以后,便已经是中国西部许多民族的泛称,如见于史籍《汉书》、《后汉书》的“诸羌”就有研种羌、留何种羌、先零羌、封养牢姐羌、罕开羌、烧当羌、当煎羌、烧何羌、勒姐羌、钟羌(钟存羌)、当阗种羌、旦冻羌、傅难种羌、巩唐羌、句就种羌、?岂羌、鸟吾种羌、零吾种羌、滇那种羌、长离诸羌、黄羝(石)羌、发羌、唐旄羌、参狼羌、白马羌、旄牛羌、虔人种羌、全无种羌、沈氏种羌、岸尾羌、武都羌、越?羌、广汉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