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tónghuà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同受教化。清陈鳣《对策·巡守》:“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隐不得其所者,故必亲自行之。”2.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它(诗)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叶圣陶《倪焕之》十九:“学校应该抱一种大愿,要同化社会,作到这一层,才是学校的成功。”3.语音学上指一个音变得与邻近的音相同或相似。如:“面包”(miànbāo)在口语中读miàmbāo,“面”字的韵尾n受后面的“包”字声母b的影响而变成m。★ 在文化方面,「同化」一词,源自拉丁字assimulare(意思为促成相似),后来之人类学者与社会学者即以「同化」指「族群相遇后,一族群逐渐变成与另一族群相似的过程和结果」。 同化是一种原素改变、合并于其他元素而成的过程。以社会学而言,所要研究的原素是文化,所要研究的过程是一种文化为另一种文化所吸收及合并。同化亦可说是个人或团体习得其他团体的文化的过程,个人生活于原属的团体之中,接受团体的态度和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模式,而同化于所属的团体。一个团体接受另一团体的生活方式,而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是团体的同化。 同化之前,有一相似的过程,称为「涵化」(acculturation)有些学者认为这二个名词为相似词,有些则认为二者之过程重叠但仍有分别。涵化是同化的初步,同化是涵化的最后阶段。涵化之发生系当一文化团体与另一文化团体相接触时,窃来或借入某些文化原素而并入本文化,并将本文化加以改变。两个团体相接触,其影响往往是双向的。文化上的弱势团体常向强势团体采借,可是强者亦会有向弱者借入之情形,如文明的白人接触原始的土人时,同时表现「授」与「受」双重身分,双方互相采借对方之文化特质。 优势文化的某些特质为另一文化团体所采用,犹如铺好一条路,等着劣势文化去吸收。某些文化特质,只要两个团体接触,即能传播。美洲印第安人很快地从白人学会饮酒和开枪,而美洲早期移民也效法印第安人吃马铃薯、玉蜀黍和其他食物。同理,美国的新移民,几乎一登陆就穿美式服装。借用文化特质是涵化而非同化,不过涵化是走向同化的必经之路。同化是人类不同族群团体(ethnicgroups)接触的结果,其过程由初始接触,到竞争和衡突,然后调适,最后同化。完成整个同化过程,可能要经过几个世代之久。 达成同化的快慢与接触的性质有关,发生于初级接触的同化,如在家庭或亲密团体的同化,最自然而迅速。共同的语言为初级接触所必需,因为同化有赖于沟通,而沟通需要共同的语言。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两个族群团体相互了解对方的态度、价值和情操,乃至于形成共识。另一方面,次级相触,即间接的和外表的接触,只能产生顺应,不能产生同化。 一个团体被同化到何种地步,由多种因素而定,如文化遗产的性质、人数的多寡、与主体文化的接触、经济的适应、隔离的程度等。波肯(R.E.Porkand)和米勒(H.A.Miller)在〔旧世界特质的移植〕(OldWorldTraitsTransplanted)一书中主张,在美国的外来移民终久要被同化的,因为他们不能永远保存自己的文化。 同化是自然的,不需要助力的过程,迟缓而渐进,主要是一种调适过程,为顺应之一种,如两个族群团体,各有其文化遗产,一优一劣,劣者在优者影响之下,不知不觉地舍己从人,于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获得解决。优势团体允许劣势团体加入,并采用某些文化特质,可能产生文化的新生命力,对于优势文化的发展亦有助益。 某些因素会促进同化,某些因素则会阻碍同化。有利于同化的因素,至少有下列六种:(1)容忍;(2)平等的经济机会;(3)优势团体以同情态度对待弱势团体;(4)接受优势文化的影响;(5)少数族群和多数族群的文化有相似性;(6)混合或通婚。阻碍同化的因素,也有下列四种:(1)生活的孤立情况;(2)优势团体的优越态度;(3)两个团体间种族和文化的差异太大;(4)多数族群迫害少数族群。 戴维(M.R.Davie)在〔世界移民〕(WorldImmigration)一书中指出,美国公立学校是促进移民同化的一大因素;移民所生子女的美国化及移民本身的间接美国化,公立学校的功绩不容抹煞。戴维认为另一种同化的力量是「外观标准化」(standardizationofexternals),外来移民一入境美国就在外表上模仿当地人民,用同样的家俱、用具、汽车、穿同样款式的服装。但根据戴维的看法,人数众多、缺少教育、封闭的心态等则是同化的阻碍因素。 至于少数族群同化的层次,高登(MiltonM.Gordon)在〔美国生活中的同化〕(AssimilationinAmericanLife)一书中,把少数族群同化入主流社会的过程,分为七个阶段: 1.文化或行为的同化:意指少数族群以主流社会的方式为导向,以改变自己的文化模式; 2.结构的同化:意指少数族群大规模地进入主流社会的派系、俱乐部及各类机构等初级团体中; 3.婚姻的同化:即弱势族群与强势族群之间大规模地通婚; 4.认同的同化:意指弱势族群发展出对强势族群的认同; 5.态度上接受的同化:指偏见消失; 6.行为上接受的同化:意指差别待遇消除; 7.公民的同化:意指价值和权力的衡突终能消除。 在发展心理学方面同化是皮亚杰(J.Piaget)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之一,指个体将外在的刺激或讯息,纳入既有的认知结构或相关的基模中,形成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个体透过不断「同化」与「调适」(参见「调适」)以维持个体的平衡,两者是认知结构与环境适应的主要历程。「同化」与「调适」的结果会拓展认知结构,即促使认知结构的发展。 依皮亚杰的观点,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认知结构亦不断的改变。当外在的刺激或讯息与内在认知结构相一致时,亦即相平衡时,会把外在讯息加以吸收,同化而纳入现有认知结构之中。但是当外在的讯息刺激与内在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便会失去平衡。此时即使使用既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讯息,也无法同化,所以必须改变或调适既有的认知结构去顺应新的刺激。故认知结构具有动力性与改变性,透过一再的「同化」与「调适」,使认知结构不平衡趋于平衡,所以认知结构由简单、粗略变得更复杂、更精致。经过这样的历程,个体的认知便一再的扩展与成长。--作者:张秀雄★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造句】在长期受到汉族文明同化中,如何去保存原住民特有的文明是重要课题。★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民族传统不同的个人或文化体系,在接触后,被溶入社会上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而改变其原有的习惯与观念,且接受了新环境与新观念融化的社会过程。语音上两个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连在一起,而变为相同或相似的音,此语音变化称为「同化」。
1、《花腔》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这些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李洱和约瑟夫·海勒的“经验同化”。
2、为什么学生时代那么令人怀念,是因为秉性相近的人,情感同化倾向,一定的思考能力,没有那么多的政治观念和差异化的立场。
3、氨化作用、同化作用及滤池的硝化作用是氮的主要转化形式
4、胜利者所信仰的神,自然就取代了被征服民族的神,最终就产生了文化,宗教间的,同化和通婚现象。
5、此时,被紫色光罩隔绝在外的毒磷邪雾根本无法渗入这看似缥渺实际固若金汤的保护罩中,反而与紫色光罩散发的淡淡光晕慢慢的融为一体,同化了。
6、于是加拿大政府开发了名为“激进同化”的政策,让印第安人在政府资助的教会学校里接受教育。
7、我们认为:仅仅认识到这一事实,就应该可以引导敏捷的同化过程。
8、这让农民防控野草更轻松,他们只需在田野里撒上“抽打”(或相同化学成分的除草剂),野草就死光了而则甜菜茁壮成长。
9、二百八圣地反同化组织号召犹太民众扰乱婚礼现场。
10、事实上,中国的民族政策很全面,就是不包括文化同化。
11、遗传同化将进化的离合器提速了一个档级
12、世纪后,清王朝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华夏的犹太人氏族完全和外面的世界隔绝,慢慢败落,逐渐被同化。
13、经过多年悲剧地试探,尝试把在地球上依然独自生存在与世隔绝的野生之地的人同化进现代生活,这样的政策是在完全不一样的方向上的新一步。
14、一百零倘使不是希特勒,犹太教恐怕早就消亡了。19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各国逐步取消对犹太人的隔离,犹太宗教、犹太社群主义以及犹太教固有的仪式都纷纷收到侵蚀:长达几个世纪对外界的一无所知以及内外合力导致的孤立很快即将告终。同化的进程通过迁徙、通婚和文化渗透,已稳步展开。
15、例如,1685年废除南特诏书之后到北美来寻求政治避难的法国胡格诺派新教徒很快就被同化了。
16、当我们在不停地想要寻找真实的情感的同时,我们就在被身旁所有平凡但却并不符合我们愿望的人与事物所同化,与此同时,那些错过的陷入轮回再也无法重来。
17、所以她并没把这些放在小说中,使其与,神学架构同化,但她却把它们呈现了出来。
18、国家统治者为了政治上的目的会采取各种强制或非强制的手段来传播自己的优势语言,实现语言同化政策,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并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19、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是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的现象。
20、不少汉族人将自己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看成监护与被监护关系,并准备将其同化。
21、每天吃当地的花粉能有助于减轻过敏症状,它的高度同化蛋白是医治创伤和提高机体活力的良药。
22、学习成绩能证明什么呢?什么也证明不了,它仅仅是一个与你被现行教育制度压迫同化的程度成正比的参数而已。
23、美国已将成千上万的移民同化了。
24、长期的同化政策使得大部分华侨归化当地,华文教育的性质随之由母语教育转变为外语教育。
25、如冲绳当地民众所说,“琉球处分”之后,皇民化同化政策得以推进,导致冲绳战役中数十万冲绳民众伤亡的悲剧。
26、生物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同化作用的原理
27、美国人认为,亚裔美国人都是异教徒,不容易被美国主要由盎格鲁撒克逊人所确立的框架所同化,同时还贬斥他们不讲卫生、没有道德以及无法无天。
28、第三,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虽然孩子的社会还未能将你同化,你的思想也没有一直僵化,你应该看到什么事都有发生的可能。
29、之所以被称为“第1.5代”是因为他们身上带有来自祖国的一些特点,而又要在一个新的国家被同化和社会化。
30、如齐穗期施适量穗肥,以改善叶片‘同化作用,提高籽粒充实程度,增产潜力可进二步发挥。
31、历史上,中国往往同化侵略者,化解进攻,以柔克刚。
32、颖果绿色层细胞的高光合效率不仅保证了同化物的即时输出,而且还可以淀粉形式暂贮在叶绿体内。
33、由于被同化了的年轻苗裔美国人在家庭中地位的增长,苗人对西医的态度也有了松动。
34、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眼神,虚假的笑脸,而我正在被同化。
35、长期以来,重庆一直坚守自己的历史,是桀骜不羁的四川省的重要口岸。它抵挡住一波又一波的侵略浪潮,也无视与中国东部的同化。
36、欧洲人和犹太人不易同化。
37、测试并分析了该同化技术对计算模式和初始场院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同化方法对模式误差和初始场误差的抑制是显著的。
38、因此,其边疆民族政策呈现两个特点:民族同化和战时特征。
39、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181全亲水嵌段聚合物是由不同化学性质的两嵌段或者是多嵌段组成的,且每一嵌段都有一定的水溶性。
40、相同化学原素的不同排列会构成截然不同的物质
41、一百零西部这片未开垦的新土地,在移民和当地居民同化的过程之前,处于无法无天的状态,堪称犯罪的天堂。
42、“唤,站住,站在镜子旁边,就像眼泪烫痫、受惊;你应以弥那颗扭曲的心,去爱你的扭曲的近邻。”,夜已经很深,很深,情人们早就无影无踪;大钟也已停止了敲打,深深的河水却继续滚动。奥登1遗忘一个人,也并没有什么艰难。它需要多少年?三年、五年?还是八年、十年?终有一天,也会像露水一样,在时光里慢慢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心雯1人群像被一阵大风卷走,顷刻消逝得无影无踪。莫言1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来到之前,死亡于我们是那样遥远,乃至我们不以为然。它无影无踪,无处可寻。这是生命中最初的、最幸福的一段。米兰·昆德拉1那些只有关于青春的信件,在时光的这个大搅拌机中粉身碎骨。有些人,有些事,被风一吹,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北子婷1归根结蒂。人会使自己同化于任何环境。纵使再鲜明的梦,终归也将为不鲜明的现实所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曾有过那样的梦一事本身,迟早都会无从记起。村上春树1那种感觉,就好像你一个人走在长街上,突然觉得身边应该还有一个人,又好像是你在睡梦中翻了一个身,突然觉得一段往事正从心中涌上来,你刻意去回忆时,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路飞的小猪1那个美好的时代悄然逝去,而且一去不复返。各种美丽的可能性竟被流逝的光阴吞没,消失得无影无踪。村上春树1他光着头站在路上,盯牢着她,很快地她就无影无踪了。
43、移民的死亡率说明了快速的同化作用和顽固的原籍国效应以及调整的艰难性。
44、二百零缅甸内战始于1960年,当时军事强人奈温夺取政权,建立军事*裁政府,否决少数民族的自决权,开始缅甸化同化政策。
45、唐找到本用了四个不同化名的支票簿。
46、始终正确处理返回动态分配的内存引用的函数返回值。1早春施肥对东非狼尾草光合产物分配、净同化率影响较小。
47、感谢小荷,一点点的绿绿莹莹处,点缀了池塘。感谢小荷,一点点的与夏夜同化了,饰美了绿夏。
48、因为这套法案源自于当年英国意图同化原住民的强制殖民政策,当然就构成充分理由,足以撤销这套法案啰?
49、归根结蒂。人会使自己同化于任何环境。纵使再鲜明的梦,终归也将为不鲜明的现实所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曾有过那样的梦一事本身,迟早都会无从记起。村上春树
50、尽管人和人之间可能有差异,但想要同化你的人绝对存在,所以对于我们这些非顺民,绝对要知道我们会面对着什么。
51、但在日本推行的标准语教育的背景下,冲绳方言被不断地同化,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冲绳日语”。
52、五完备的物理知识同化学中良好的基础训练一样重要
53、不要急着同化习俗、族群、民族等种种不同;正相反,我们应该为无法做到这一点而高兴。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长久地感受到多样性。张亚东
54、缅甸国王从17世纪开始推行的同化政策绝不会从新的执政精英们的头脑中消失。
55、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遥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56、起初,纳瓦霍人不愿接受美国政府提供的教育,因为他们坚信那些严厉的寄宿学校想要同化他们的下一代。
57、同时西夏也不是一味的认同宋朝的同化政策,而是根据自己的发展大计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抗宋朝。
58、尽管已经与自己的传统文化隔绝——按照那些不切实际的社会改良家异想天开的的同化政策——但是,在白人社会他们却依然不被接受。
59、在千年漂泊中形成的客家文化,一直禀承着浓厚的“寻根意识”,在陌生的异地坚守着自已的文化同一性,拒绝被同化和消融,保留着浓厚的中原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