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盈:máoyí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汉景帝时咸阳人。传说年十八上恒山修道,旋隐江南句曲山,与其弟固衷修炼采药,治病活人,世称“三茅真君”,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名茅山(在今江苏省句容县境内)。旧有“茅山道士”之传,即本于此。《太平广记》卷十一引宋曾慥《集仙传·大茅君》:“大茅君盈南至句曲之山,汉元寿二年八月己酉……王母携王君(西城王君)及盈,省顾盈之二弟,各授道要。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隐书》。”明廖用贤《尚友录》卷七:“茅濛玄孙盈,字叔申,弟固字季伟,次弟衷字思和。盈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少秉异操,独味清虚……教二弟延年不死之法,后亦成仙,居茅山,世称‘三茅真君’。”
1、闻兄长茅盈得道,弃官渡江,从兄学道于句曲山,后治良常山,得仙道。
2、……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
3、后来,紫虚元君和魏华存夫人请茅盈到阳洛山上的隐元台吃素宴,西王母和金阙圣君又降临到隐元台,他们乘着绘有八景图案的车一同到清虚上宫,把《玉清隐书》四卷授给魏华存夫人。
4、西王母和茅盈的仙师西城王君为茅盈摆下天宫厨房做的美味茅盈一同宴饮,席间还有仙人唱天宫的仙曲。
5、上联典指西汉道人茅盈,字叔申,咸阳人。
6、中间是大哥茅盈,两边分别是其弟茅固和茅衷。
7、不一会儿,天皇大帝派了绣衣使者冷广、子期赐给茅盈一枚神玺玉制图章,大微帝君派任三天左官御史的管修条赐给茅盈八龙锦缎和紫羽做的华丽衣裳,太上大道君派任协晨大夫的叔门赐给茅盈一个铸有金虎真符的流金铃,金阙圣君命太极真人、正一止玄、王郎、王忠、鲍丘等赐给茅盈一只四节咽胎流明神芝。
8、于是命令王城王君,一一解释而传授给茅盈。
9、王母手拿着《太霄隐书》,命侍女张灵子拿着表明学道决心的盟约授给茅盈弟兄三人,然后西王母升天而去。
10、而且道教在山神之外,又给东岳配备了一群仙人,如司命东岳上真卿茅盈等。
11、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
12、咸阳人茅盈来句曲山,在山中采药,济世救人,在洞中潜心修炼,得道成仙。
13、洞深万丈许,传说西汉时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曾于此幽居修炼,故而得名。
14、宴会结束后,王母带着王君和茅盈看望茅盈的两个弟弟,向他俩传授了修炼道术的秘诀。
15、指西汉道人茅盈及其弟子茅固、茅衷三人修道于恒山,都得道成仙。
16、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并为民治病,后于此山得道成仙。
17、三茅真君,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
18、道教仙真太乙、茅盈、葛洪、马钰、孙不二、丘处机、刘德仁、陈道益等在唐县留有仙迹。
19、茅盈被封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茅固被封为「中茅地仙上真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茅衷被封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20、(即老子),⑤北方张天师(张奉),⑥南方中茅君(茅盈),⑦北阴大帝。
21、皆视荣华富贵如敝屣,弃官不做,追寻茅盈千里迢迢来到句曲山,最终都如愿以偿飞升上清。
22、至于茅盈夫妇有无子女,则未见记载。
23、上联典指西汉咸阳人茅盈,字叔申,十八岁时弃家赴恒山修道,后隐居句曲,人称“茅君”。
24、茅盈曾南行到句曲山。
25、因西汉道教三茅宗创始人茅盈在此修炼、开辟道场,故称茅仙洞。
26、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给茅盈的弟弟茅固、茅衷《太霄隐书》、《丹景道精》等四部宝经。
27、以后,她嫁给道教三茅派祖师(茅盈、茅固、茅衷)三茅司命真君的长兄茅盈为妻。
28、茅盈(前145-?
29、茅盈证位司命真君东岳上卿,并奉为茅山上清派祖师。
30、道教称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
31、武功激进,与其父轩辕不败同归于尽,自身封印的毒虫亦在柳生剑影和绯羽怨姬的帮助下解馋,恢复了全部功力,与柳生剑影一战后败于其手,遂成挚友,红楼剑阁浮世后,东宫神玺的身世之谜亦逐渐浮出水面,与生父至交的西门寒照共同追查红楼剑阁之中无男丁之秘。不一会儿,天皇大帝派了绣衣使者冷广、子期赐给茅盈一枚神玺玉制图章,大微帝君派任三天左官御史的管修条赐给茅盈八龙锦缎和紫羽做的华丽衣裳,太上大道君派任协晨大夫的叔门赐给茅盈一个铸有金虎真符的流金铃,金阙圣君命太极真人、正一止玄、王郎、王忠、鲍丘等赐给茅盈一只四节咽胎流明神芝。
32、元延三年(1316年)建圣观,专祀大茅君茅盈。
33、《注》茅盈内纪曰:盈曾祖父蒙於华山白日升天。
34、据说老君任茅盈为司命真君,茅固为定?真君,茅衷为保生真君,世称“三茅君”。
35、一说汉茅盈及其弟固、衷,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
36、汉成帝年间,茅盈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身修道。
37、又太元真人茅盈受西城王君所传玉佩金?缠璇之经。
38、父亲要他回家,他却写信给父亲说:“当年有茅盈辞父学仙,成了茅真君。
39、汉成帝年间,茅盈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身修道。原题中华总真大仙王方平、张道陵、赵升、王长,司命李仲甫、茅盈、许玉斧等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