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này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僧衣。《南齐书·张欣泰传》:“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輒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唐贾岛《崇圣寺斌公房》诗:“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仁达欲自立,恐众心未服,以雪峯寺僧卓巖明素为众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过膝,真天子也。’相与迎之。己亥,立为帝,解去衲衣,被以袞冕,帅将吏北面拜之。”清黄景仁《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铜驼荆棘寻常见,何论区区一衲衣。”2.代称僧人。宋梅尧臣《僧可真东归因谒范苏州》诗:“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清顾炎武《楚僧元瑛谈湖南三十年来事作四绝句》之四:“梦到江头橘柚林,衲衣桑下愜同心。”3.道袍。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四·傅山父子》:“乱后,梦天帝赐以黄冠衲衣,遂为道士装。”4.补缀过的衣服。泛指破旧衣服。宋吴淑《江淮异人录·建康贫者》:“时盛寒,官方施贫者衲衣。见其剧单,以一衲衣与之。辞不受。”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熙载尝着衲衣负筐,令门生舒雅执手版,乞食诸姬院,以为笑乐。”
1、次年赐帑金千两命重修佛殿,敕封道“弘觉禅师”号,并赐银印一颗,重40两,方广三寸许,右为汉篆“弘觉禅师之印”,左镌满文一行,赐三衣、五衣、七衣、黄祖衣、宫道袍、沉香色道袍及千衲衣、夹衣等。
2、客路怯孤单,衲衣容易寒。
3、《南史?张欣泰传》:“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辄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由于他们拥有大量的金钱,故能聘请顶尖的律师为他们服务,甚至买通涉案的关键人物以图逃避法网。
4、如:香色礼帽。衣、宫道袍、沉香色道袍及千衲衣、夹衣等。
5、伸手从田种玉的百衲衣上扯下一块大补丁,不理众人诧异的目光,径自蒙住脸孔,冲了出去,屏障如同水面打个波纹,并没有出现田种玉刚才的屏障。
6、乱岚浮石衲衣湿,空翠逐波环佩稀。
7、尝着鹿皮冠,被衲衣,游山泽。
8、一百零克朗彻先生盖了一床白衲衣图案的花哨被子,像是呆在家里的丑角
9、《齐书?张欣泰传》欣泰著鹿皮冠衲衣。
10、即:(一)阿练若(无诤声,适修行之闲处),(二)乞食,(三)一处坐,(四)一时食,(五)正中食,(六)不择家食,(七)守三衣,(八)坐树下,(九)露坐闲静处,(十)着补衲衣,(十一)在冢间。
11、传灯录(多福和尚章)曰:‘问如何是衲衣下事?
12、《法苑珠林》卷一○一:“衣中有四者:一,粪扫衣;二,毳衣;三,衲衣;四,三衣。
13、对月残经收拾了,旋逐朝阳补衲衣。
14、好比一个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的美女,穿着一件老和尚的百衲衣。
15、远客传烧研,幽禽看衲衣。
16、请问同学问题,问前要用谦语“请问,打扰你一下”等,问后要道谢。衲子:僧人自谦语,又称做衲僧,因禅僧多穿一身带补丁的衲衣游方各处而得名。
17、’[囗@又](杂名)禅僧多着纳衣,故一称曰衲衣。
18、出家生活较为清苦,僧尼穿的是百衲衣,吃的是粗饭素菜,睡的是简陋板床。
19、即启袭出一衲衣,与之著,更付以棕垫,使从己出。
20、大信生前是个很平凡的禅和子,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不过他知足自在,无忧无恼,看得开,放得下;衲衣不计破旧,饮食不计粗粝,无分别心,一切随缘。
21、伸手从田种玉的百衲衣上扯下一块大补丁,不理众人诧异的目光,径自蒙住脸孔,冲了出去,屏障如同水面打个波纹,并没有出现田种玉刚才的屏障。
22、《南史?张欣泰传》:“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辄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
23、系绍兴年间(1131~1162),晓莹于丰城曲江感山之云卧庵闲居中,随笔记录诸方尊宿之遗言逸迹、士大夫之嘉言懿行;凡可资修行警策、学人龟鉴者悉皆收录,自富弼颂书、秀紫芝文、东山吉,至苏轼衲衣、无著道闲、佛慧北邙行,政书记诗等,约九十余项,卷末并附云卧庵主书,记述其师大慧宗杲与学人之机缘问答。
24、自古长披一衲衣。
25、尝建“仙枣亭”于武昌,着僧衣隐居,自称“衲衣翁”;受命监修黄鹤楼,又于洛阳渡口立“雾云亭”;往游南岳衡山,建“会仙亭”于山麓;游洞庭湖,立“留仙亭”。
26、古德擎叉过也难,雪笼台顶衲衣寒,是非得失俱收拾,分付诸方仔细看。
27、一条藜杖,泛云水之三千;半片衲衣,访洞天之十五。
28、明袁宏道《与桑武进书》:“独留此区区皮骨,了却前生爻槌衲衣债耳。
29、衲衣即僧衣,故一衲又转指一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