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zhàoshū 基本解释:[imperialdecree;imperialedict]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衣带诏书●详细解释:皇帝颁发的命令。《史记·儒林列传》:“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敕。”《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不一日,哲宗皇帝晏驾,新天子即位,颁下詔书,大赦天下。”陈白尘《大风歌》第一部第二章:“吕雉冷笑道:‘陈平、周勃是奉先皇帝诏书前去斩樊哙,三妹今日进宫,究竟是来吊丧,还是向先皇帝算帐?’”★◎诏书zhàoshū[imperialdecree;imperialedict]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衣带诏书★ 诏书是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诏,告诉、告诫的意思。特指皇帝颁发的命令。早在西周,已有召诰文书,后到秦代成为定制。〔史记.秦始皇本纪〕:26年,丞相绾等议上尊号曰:「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规定皇帝对臣民有所告诫称为诏。汉代承袭秦制。〔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汉制度:「帝之下书有四,三曰诏书,诏书者,诏告也」。此后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魏晋南北朝到隋代,制、诏、册、敕成为固定的文种名称,一直到唐代武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因避讳改诏为制,中宗即位后恢复。唐宋时期,皇帝即位、宣布大赦和皇帝临终遗命等重大事件,一般都使用诏书;对臣僚请示的回答也用诏书,有称这种诏书为批答。此时的制、诏、敕等重要的诏令文书由隶属内廷的翰林院学士起草,称为内制;一般的诏令文书由中书舍人或带知制诰头衔的官员起草,称为外制。魏晋以后到元代的各代诏令文书的下达,要经过大臣审阅、签署,由最高行政机关发布。南北朝时期用诏书宣布大赦,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唐代向全国臣民发布的诏令,要求地方官出榜张挂,以告百姓,称为牓。宋代也承唐制,但称为敕牓。金元发布政令主要用诏。元代诏书有文言、白话之分,文言诏书仍称诏,白话诏书称为圣旨。 明清两代虽然基本沿用前代文种的名称,但在用法与用途上较前代有相当的变化。诏书用于重大的政治、军事、礼节性活动向全国臣民发布。明初废宰相,诏令文书不再经大臣审阅、签署,而是由皇帝审阅后交职能部门转发。有时皇帝命太监直接向各衙门口头传达其命令或指示而形成的文件称为圣旨或谕旨。 清代凡重大事件发生,都发布以皇帝的名义让臣民周知的诏书。皇帝嗣位颁布亲政诏书;皇帝临终时告诫臣工,颁发遗诏;国家的重大国事,如维新、立宪等颁布维新诏书、立宪诏书。诏书的签发沿用明制。由于诏书反映了皇帝的施政纲领及国家的方鍼政策,所以统治者对诏书的使用最为重视。发布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先在京城天安门宣读,然后由仪仗引导到礼部,礼部按宣读的正本刊印副本,称为誊黄,发送至内外各衙门。各省接受誊黄本时,也要举行隆重的恭迎仪式,再次刊印后宣读、张挂。诏书正本又称诏黄。黄纸、高76厘米,横宽190厘米,卷轴。刻有云龙纹双边板框,墨笔书写满汉合壁文字,以朱笔圈句读。诏文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接叙诏告内容,后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束。文尾写明下诏年月日,纸张结缝处盖有「皇帝之宝」印玺。--作者:李红★皇帝通告臣民的文书。【造句】秦孝公采商鞅之议,颁发诏书于全国进行变法。★皇帝通告臣民的文书。《文选.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
1、奉天诚运,皇帝诏曰,夏日已至,酷热当头,天干地燥,不宜外出,有空调的吹吹空调,没空调的吹吹电扇,电扇都没有的,愿寡人这一清风诏书,能给你带来阵阵凉意。切记,享受国家待遇。
2、二到了范滂家乡的驿舍里抱着诏书伏在床上直哭。
3、另一诏书,通知护守王家园林的阿撒夫,令他给我木料,为做圣殿堡垒的门户、城墙和我要住的房舍之用。
4、从前拿破仑在厄尔巴岛上亲自口授,继又带回大陆的诏书及《羽林军告军人书》便是在这个印刷局里第一次排印的。
5、西汉中期,儒学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这也反映在诏书内。
6、默罕默德作为部长,也下了诏书,其包括禁止妇女化妆或是穿高跟鞋。
7、“阴谋篡位”说的是康熙驾崩,隆科多宣诏书“传位于四子”,而八王他们说诏书写的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抢班夺权,改了先王诏书。
8、二我会晓告主事者,不能漏泄制诏内容,以防罪囚曲解诏书,有妨公平鞫讯。
9、于是,朝廷下诏书派监军卫罐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来。
10、关公所言极是,我国历代国主都留有传世诏书,但凡涉及遗族不惜代价除之。
11、笙篁妙谛,钟磬清音,礼部尚书孔思手捧诏书登上祭天坛,跪读诏告曰:天之兴楚,地之尊王。
12、宋政府针对这一犯罪行为制定法律,颁布勅令、诏书进行严厉打击,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对被解救人员的安置工作。
13、三鲍叔牙一面快马向齐桓公报信,一面命人在管仲避难的地方高筑拜相台,宣读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的诏书。
14、二回复李成桂的诏书是直接通礼监司那里传给朝鲜使节的。
15、二始将传政,使内参乘子尚乘驿送诏书于邺。
16、我到了河西的省长那里、将王的诏书交给他们
17、灵太后临朝,三公郎中崔鸿上疏理寿兴,诏书追雪,赠豫州刺史,谥曰庄。
18、如同丧家之犬的溥仪也随之神情沮丧地宣读了退位主诏书
19、二关公所言极是,我国历代国主都留有传世诏书,但凡涉及遗族不惜代价除之。
20、相传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京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作诗,乘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21、欺骗皇上可是欺君之罪啊!第二,王太后、田蚡的权势有这么大吗?总之,窦婴伪造诏书一事,云遮雾罩,疑窦丛生,而又无从考证。
22、三邸报只是刊载着朝廷的各种政策,类似于皇帝的旨意,诏书或者是臣僚的奏议等政治情报。
23、华阳君前往雍城取诏书回咸阳,诏书宣立公子嬴柱为嗣,生母唐八子殉葬,与秦昭襄王合葬于王陵。
24、诏书要求既是父亲又是摄政王的醇亲王载沣陪伴溥仪参加这场冗长、可怕、任何3岁孩子都费解的礼仪。
25、诏书是以皇帝名义发布指令的专用文书
26、儒学化诏书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成为古代社会通行的诏书形制。
27、皇帝在这儿处理政务:颁布诏书,接见朝臣
28、年,清政府迫于形势颁布兴学诏书,提出兴学育才为急需之务。
29、宋主赵扩逃跑失败,被迫下了退位诏书,早已传檄天下。
30、我已收到了诏书,我不敢违抗。
31、二因那诏书上不许签书公事,东坡便幅巾芒鞋,日日与田夫野老说趣打诨。
32、诏书中所称蜀汉二主,三分鼎立之权,任嚣、尉佗之谋,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33、尽管此文明确指出,太后下嫁诏书确曾在宣统元年(1909年)被清朝内阁中书刘启瑞所发现,似乎不容置疑,不过其中还有如下令人莫解的问题。
34、从随后朝廷发布的诏书中得知,袁世凯背着清朝中央政府和美帝国主义密谋什么“互派大使”的勾当。
35、三当内侍将诏稿跪陈皇案,隆裕太后一边执阅,一边泪如雨下,阅毕,颤抖着将诏稿交给内务大臣钤印御玺,当庭宣读退位诏书。
36、二德钧志在并范延光军,逗留不进,诏书屡趣之,德钧乃引兵北屯团柏谷口。
37、借助于儒经的缘饰,诏书除起到布达政令取信臣民的作用外,亦收弘扬儒术教化万民之效。
38、承惊觉,不见诏书,魂不附体,手脚慌乱。
39、那天的段思英宣读完退位诏书之后,就早早的退朝了。
40、奉诏书将营酆明观,市道刍荛咸以非之,曰一观之功可以平凉州矣。
41、二百八作者搜集了大量史料,包括诏书和上谕,均凿凿有据。
42、比如后赵国主羯人石勒推崇僧人佛图澄,下诏书“中州胡晋略皆奉佛”。
43、可是,就在两家结成了儿女亲家之后,熊汝霖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在诏书和公文的遣词造句上打压贬低郑彩一党。
44、辛亥革命,民国成立以后,经过满清皇帝的逊位诏书,确认将来全部的领土,转移为中华民国,这才是中国疆域延续满清帝国领土的法律根据。
45、那宁宗赵扩因此对赵宗印十分客气,经太师韩侂胄在旁撺掇,便下诏书命此人做了宣抚司参议官兼节制军马,统帅民间义军,策应大军北伐。
46、三这日,忽由邹那里转奉到一道诏书,文天祥连忙整理衣冠,跪接读毕,原来是起复文天祥仍为原职,命文天祥不必终守母丧,当以国事为急,速速出兵征元。
47、我到了河西的省长那里,将王的诏书交给他们。
48、例如,1685年废除南特诏书之后到北美来寻求政治避难的法国胡格诺派新教徒很快就被同化了。
49、年5月2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为了报答其主子,访日归来后颁布了《回銮训民诏书》,要求国民必须与日本“一德一心”,每校一份。
50、我像一张纸人,从独角上高高地飘坠下来,竟无痛。白大哥和毕然合力捡起了我,向城墙奔去……我们飘过小广场,飘过壕沟,飘过不成体系的长城。看到那堆淤泥前,人们都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李承鹏1另一诏书,通知护守王家园林的阿撒夫,令他给我木料,为做圣殿堡垒的门户、城墙和我要住的房舍之用。
51、三当年初接到谢太后的诏书后,文天祥捧诏涕泣,三天后,他便传檄诸路,招兵屯粮,很快就招募了五万人的大军。
52、三荀老,不是我不愿匡扶汉室,而是我一人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更何况没有皇帝诏书我师出无名啊。
53、方孝孺因为不肯写即位诏书,除被诛灭九族外,连带朋友、门生一起被杀,前后牵连人数达到八百七十三人,成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诛灭十族”。
54、阿塔薛西斯王,颁给精通上主给以色列人的诫命和法律的司祭兼经师厄斯德拉的诏书,副本如下。
55、并且,在上帝神诏书意的守护下,它将继承照耀着当前的世代。
56、高洋在诏书中将州郡膨胀主要归罪于豪家大族,不能不说是别有用心的,显示了高氏政权与豪右的对立态势,高洋以此为借口打击豪右的用意也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