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雷纹:yún léi wé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殷 周 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大都是连续的回旋状线条。一般称圆形的为云纹,方形的为雷纹。多用作地纹,以衬托主题纹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 商 代青铜器﹞花纹多富丽繁缛,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形式。”
1、雉城的云雷纹剑,长度已经达到35.8厘米。
2、陪衬花纹是单线浅刻的勾连云雷纹。
3、以几何形云雷纹为衬地。
4、内底饰錾刻戏球狮纹,外壁每曲饰五个乳钉纹,圆形云雷纹为地,圈足上饰二方连续四瓣花纹样,圈足与盏腹相交处饰覆莲纹,口沿内侧錾刻卷草纹一周。
5、上腹拍印重线水波纹和云雷纹。
6、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7、体饰云雷纹,龙纹,三角纹。
8、晚期铜镜多以云雷纹为地纹,其上饰蟠联纹或蟠螭纹。
9、地纹云雷纹,边缘饰连弧纹。
10、腹部以云雷纹为地,隐起夔龙纹。
11、舞、篆以及鼓的中央均饰有云雷纹。
12、表面饰云雷纹及乳丁纹。铜钟通体布满以云雷纹为母题的纹饰。
13、盖沿和器颈均饰云雷纹填地的鸟纹。
14、器圈足上部环周饰以凸弦纹,其下主纹为虎耳龙纹组成的兽面纹,两侧仍为以扉棱为中轴的倒置兽面纹,以双钩云雷纹为地。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15、腹部均以云雷纹衬底。
16、陪衬花纹是单线浅刻的勾连云雷纹。雷纹和连珠纹也比较多见。
17、圈足饰长体夔龙,均用云雷纹填地。
18、盖面密饰回纹与云雷纹组成的装饰带。
19、虎呲牙咧嘴,尾部上卷,身饰云雷纹。
20、颈饰蕉叶纹,腹饰云雷纹和夔龙纹,足饰兽面纹。
21、援两面饰对称的夔凤纹和斜角云雷纹。
22、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23、尊肩部饰象鼻龙纹,以双钩云雷纹为地。
24、而西周云雷纹铜角、汉代虎钮?于等更是难得一见的国宝级珍品。
25、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26、腹饰三组云雷纹衬底的外卷角兽面纹。
27、口沿饰蟠虺纹,腹壁遍饰云雷纹。
28、腹饰对称的凤鸟纹,云雷纹地。
29、常见阴线刻划,阴线短粗有力,仅寥寥数刀,画面刻画清晰明了,四周留有较窄的边框,或只以阴线饰之,或周围有云雷纹。
30、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我们在烟囱上盖了一些/一张细密的金属丝网,这样鸟儿就不会跌落进去了。
31、圈足则饰以云雷纹为地的夔龙纹。
32、器呈牛角状,身饰云雷纹。
33、器饰饕餮纹、云雷纹和联珠纹。
34、扣下饰三列云雷纹组成的羽脊兽面纹。
35、颈饰浮雕牺首和云雷纹填地的分尾长鸟纹。
36、整个器物以云雷纹为地,饰纹或鸟纹。
37、云雷纹竖耳,耳垂有穿孔。
38、地纹有羽状、变形羽状和云雷纹等。
39、玉鼻罩既透雕又刻云雷纹,更为罕见。
40、圈足饰夔纹,并以云雷纹填地。
41、口下饰云雷纹填底的兽面纹。
42、腹部主纹为以双夔龙合构而成的兽面纹,两侧为以扉棱为中轴的倒置兽面纹,地纹亦为双钩云雷纹。
43、铜器纹饰为云雷纹、蟠螭纹等。
44、腹部刻四个对称的云雷纹。
45、甬上部两面各饰兽目1对,与云雷纹组成变形的兽面纹。
46、装饰纹样以云雷纹居多。
47、盖面,腹饰兽面纹,云雷纹,器盖对铭。
48、一面为兽面纹样,一面为一组云雷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