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族而居:jùzúérjū 基本解释:聚:聚集;族:家族。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详细解释:聚:聚集;族:家族。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
1、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
2、过去封建时代读书人最企盼的前途是通过科举谋得社会地位,十年寒窗,含辛茹苦,一旦高中,就飞黄腾达,荣宗耀祖,即使不做官,在社会上也高人一等。呈坎人历史上受封建文化的熏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强烈的宗族观,旧时呈坎各姓人聚族而居,规章习俗各有一套,但都希望读书做官,出人头地,荣宗耀祖。
3、秀才伍思贤在牢狱身受皮肉之苦,为保伍思贤出狱,张伯行谎称伍思贤是他的亲眷,并鼓励他出狱后发奋读书,明年定中榜首。为了保护这样的一种聚族而居、食指以千数的大家族的利益,他们荒年则主赈恤,金人南侵则起义结保伍,对农民起义则又进行镇压。
4、革家聚族而居,多为一姓一寨。
5、在聚族而居的土楼里,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至五层为起居室,院落里有水井,有宽阔的活动空间,其温馨和谐的场景想想都觉得美。
6、由于迁徙时间集中,侨寓地区集中,侨居方式又多是聚族而居,因此北方方言必然要对土著方言发生冲击。
7、黟县自古是个宗法社会,聚族而居。
8、李?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而又因成都平原,寒燠适中,风物清华,彼此都是外籍,又无聚族而居的排外恶习,自然不会发生嫉视异乡人的心理。
9、这类农村社区历史上有着严密的宗族组织,培育并不断强化家庭养老的独特传统,宗族组织被打破后,社区居民虽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聚族而居,但其独特的“孝”价值观和家庭奉养传统逐渐弱化。
10、徽州居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聚族而居,往往一村甚至一乡都是一个家族,所谓“千丁之族,未尝散处”。
11、当地的土人往往聚族而居,累块积苏以为房舍,看上去绝不富裕。
12、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
13、苗、僮虽殊种,多聚族而居,原有头人,略谙事体。
14、说着,修伊看向一旁聚集在一起的那些瑟瑟发抖的仆役们,他大喊道:“我知道你们惊讶,奇怪,不明白为什么我要这样做。村民依山或路旁聚族而居,杉木古槐成荫,寨中泉水甘甜,雨水丰盈,沟溪阡陌纵横,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素有高原“鱼米之乡”之称。
15、聚族而居与聚族里居: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探讨
16、在《泰顺县志》、《分疆录》对泰顺历史是这样具体记述的:唐未“前后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开山立业至今八九百年,子孙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为瑞平世家巨族……”。然道光间之修谱也,光灿等仆仆不遑,三四年始克竣事,今生齿日繁,各村之迁徙者又数十百处,欲以三二人任之,加以铝板印刷,恐非十年不为功,于是议定各村序各村,序成送局校正印刷,广明子庆堂刻作木质字模成活字版,各村序成陆续印刷,事半功倍。
17、原始的祖先茹毛饮血、生餐露宿、聚族而居。
18、洪水来了,他们率族撤到高处的土冈,水退之后,又到平原上过着聚族而居的渔猎生活。
19、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的第九世孙赵范考中进士,历任磁州知府、户部郎中等职,万历二十八年致仕后,因“遭剧寇凌侮,决意卜庐入山”,便在今湖西乡硕高山下建楼筑堡,聚族而居。
20、这些记载说明,濮人支系众多,分布广泛,是一个既聚族而居,又与他族错居的民族集团。
21、隆重祭祀祖先,聚族而居钟鸣鼎食,是封建家族制度下重要的日常活动。
22、当地的土人往往聚族而居,累块积苏以为房舍,看上去绝不富裕。
23、番长帅所部聚族而居,安生乐业,居然安乐国也”。
24、在中国农村,传统的聚族而居的村落生活一直是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生活方式。
25、乐平处于赣东北山地向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居民多是唐末动荡后由四方迁移而来,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26、属杂姓村落,一姓聚族而居的情况不明显。
27、第一篇以“五百年耕读,五百年农商”为题,追溯了这个以董姓聚族而居的古老村落一千多年的春华秋月、风雨沧桑;第二篇以“千门万户,聚只一家”为题,描述了历代流坑村民和各地的能工巧匠建造出的众多艺术精品(至今仍保存明代建筑1 9处,清代建筑2 50余处);第三篇以“??藻飞翰,镂金溢彩”为题,介绍了古建筑室内的匾额楹联、雕刻绘画,如著名学者朱熹所书的“状元楼”匾、罗洪先的“高明广大”真迹、刘绎撰行楷长联、五仁图砖雕壁画群等;第四篇以“科甲联芳,簪缨世美”为题,从流坑历史上出过的1名状元、3 2名进士、1 00名举人中,挑出了1 1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列传介绍;第五篇以“积厚遗远,古韵犹存”为题,展示了流坑人在婚丧嫁娶、饮食服饰以及节庆娱乐等方面的独特风俗民情;第六篇以“江以右称,文献世家”为题,详细记载了流坑现存的珍贵典籍碑铭。
28、地带,他们有祖辈留下的产业,生活比较有保障,而且聚族而居,有祠堂,有传统,重情谊,讲究辈份和秩序,塘里人大多认为“金窠银窠,不如自己的草窠”,喜欢稳定的生活。
29、据《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