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乐:jìlè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音乐舞蹈。《孔子家语·辩政》:“五官伎乐,不解於时。”《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子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唐韩愈《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清梅曾亮《黄个园传》:“君蓄名画数千,而不好伎乐。”2.指歌舞女艺人。《新唐书·田布传》:“布号泣固辞,不听,乃出伎乐,与妻子宾客诀曰:‘吾不还矣!’”《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腾乃陈伎乐於城下一面,獠弃兵,携妻子临城观之,腾潜师三面俱上,斩首万五千级,遂平之。”明李东阳《韩休知》诗:“内家伎乐喧歌酒,外庭宰相还知否?”★W.G.Raffe《DictionaryoftheDance》1964.--作者:张素珠★日本古代假面音乐舞蹈剧,为日本最早的外来乐舞。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二十年(公元612年)曾在中国学习吴乐的百济人味摩之(Mimashi),归化日本,集合少年练习吴乐。每逢寺院举行大规模的法会,总要在寺前院表演吴乐,因此伎乐也指吴乐,或指佛寺歌舞。表演时配以笛、手鼓和钹的伴奏,舞者要戴着「伎乐面」,这是一种全头型的假面,早在「白凤时期」(自七世纪的大化革新至迁都平安的半个世纪),日本就已经从中国传入所谓的吴乐面具,并用以表演舞蹈剧。笃信佛教的圣德太子(公元574~622年)创设一所伎乐学校,由味摩之负责,来自日本各地的舞者络绎不绝,影响深远。直至今日,日本各大佛寺如法隆寺、东大寺和正仓院中,仍然保存着两百多副当年以楠木和桐木制作,外涂乾漆的面具。「伎乐狮子」则是在佛教寺院的余兴乐舞演出中,做为伎乐的序曲,动作简单,只是向天地四方张开狮口,「Paku-Paku」作响。这个动作是后来《狮子舞》〔见Shishi-Mai〕的基本形式,代表消灾除祸。「狮」在佛教中是释迦族的象徵,用以除煞的瑞兽。在伎乐本身早已没有这种演出,而在田乐、山伏神乐、番乐、大神乐以及各地的狮子舞中,仍保留这种形式。
1、在这个极乐世界中,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庄严,微妙严净,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
2、东晋时期,就有天竺国(今印度)送给前凉政权的一部伎乐中有这种竖箜篌。
3、太乐令、丞,掌伎乐;太祝令丞,掌读祝文及迎送神;太宰令丞,掌宰牲及馔具;太史令丞,掌天时星历;太卜令丞,掌卜筮;太医令丞,掌巫医。
4、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妪伎乐,列乎深堂。
5、至于该窟顶部平棊藻井飞天群中,一伎者左手吹指啸咏,右手托圆镜供养的图像,更是云冈晚期伎乐雕刻世俗化的典型例举。
6、(今印度)送给前凉政权的一部伎乐中有这种竖箜篌。
7、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
8、出于与官府交际及商务应酬的需要,加之炫耀露富和及时行乐,一些盐商“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俳优伎乐,恒舞酣歌;宴会戏游,殆无虚日……骄奢淫佚夏季菜肴,相习成风。
9、」《梦粱录?伎乐》说:「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
10、此外,一些伎乐、侍女、门吏等题材的广泛使用,可以窥见此时余杭社会的流行风尚和社会阶层等级得森严分。
11、《后汉书?百官志》说:大予乐令掌伎乐,掌国之祭祀,大享用乐之事。
12、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壁画中有属于契丹衣冠习俗的髡发、架鹰、毡车等形象,也有摹仿自北宋墓中的宴饮、伎乐等场面。
13、散华杂宝名香伎乐幢幡华盖。
14、仲长统传》:“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我不过是赞他好,正配生在这深堂大院里,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倒生在这里。
15、年轻时“枥多名马,家有伎乐”,“发言立意,自比王侯”,出仕后仍积习不除,与豪侠饮乐游伎,被贬道州司马。
16、绘于十号张匡正墓前室东壁。云岗第6窟东壁最上层浮雕伎乐天。
17、立部伎乐图也为12人,3排,所持乐器大体相同,但有竖笛、琴,而无鼓类与贝。
18、敦煌莫高窟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19、紧那罗、摩侯罗迦等“天龙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乐,歌唱赞颂,烧香散花,抛撒天衣、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
20、座腰部有三狮蹲立,三狮间开二浅龛,内有伎乐二身,左者击拍板,右者吹排萧。
21、在佛教美术中,为了歌颂佛的功德,常在佛的周围画许多供养天女,其手持乐器演奏,称为伎乐天。因其在天空飞行,又称飞天。
22、从冯晖墓彩绘伎乐砖雕看五代的人物雕刻艺术
23、大河秀典核心题材取自纵横五千年中原文明史中的历史精华和关键章节,整体结构分为《河之灵》、《河之华》、《河之情》、《河之荣》等四大篇章,分别从“盘古开天创世纪”、“轩辕黄帝肇人文”、“龙门伎乐飞天籁”、“盖世功夫少林僧”、“龙翔天宇舞盛世”等十二个章节演绎了华夏文明神秘起源、恢弘发展和辉煌篇章,突出强化独特的中原文化特色和浓郁的中原风情。
24、比如屈原的《楚辞?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的《感遇》:“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杭城,绍兴间驻跸与此,殿岩杨和王(沂中)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招集伎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
25、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
26、伎乐俑皆跪坐,长裙铺地,各自入神地演奏着篥、竖箜篌、琵琶、箫、钹等乐器。这架双排弦箜篌,通高175厘米、底长85厘米,在低音弦一侧设有琴柱,为框架式竖箜篌。
27、引致遗滞,虽官居显职,家甚贫,无妄媵伎乐。
28、率更令寺置丞1人,掌伎乐漏刻。
29、富丽堂皇的宫苑,奏乐歌舞的伎乐菩萨,伴随歌舞的飞天和神鸟,共同构筑了一个欢乐、优雅的理想世界。
30、正南为两舞伎,长袖轻拂,翩然起舞,为古代软舞的一利,其余二十二人均为伎乐坐像。
31、自余贤圣皆在虚空之中作唱伎乐。
32、这是张盛墓中的伎乐人形象,为当时乐队中的坐部伎。
33、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等“天龙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乐,歌唱赞颂,烧香散花,抛撒天衣、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
34、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
35、又化衣云及庄严云香云?云盖云并伎乐云。
36、今暴衣冠,罗伎乐,杂郑、卫之音,纵倡优之玩,不深戒慎,使有司跛倚,下人罢剧,府县里阎课赋苛严,呼嗟道路,贸坏家产,营百戏,扰方春之业,欲同其乐而反遗之患。
37、明宋濂《赠高丽张尚书还国序》:“酒觞流行,伎乐交作,酣畅和适,礼意有加焉。
38、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俊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
39、唐代带饰在市场上偶可一见,伎乐舞纹绝少,尤以雕胡腾舞的铊尾稀见。
40、及香油涂身;不歌舞伎乐,不故往观听;八、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
41、作天伎乐歌叹彼佛及彼菩萨声闻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42、两侧一佛二立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坛前刻乾闼婆伎乐人像,细腰鼓、都昙鼓、琵琶、瑟等乐器清晰可辨。
43、吐蕃人,约公元8世纪时期,与莲花生大师同时代。唐人玉带板上多饰“蕃人进宝”“伎乐人”形象。
44、光曜昱烁照林树间作天伎乐。
45、僖宗所供奉的蕾钮摩羯纹三足架盐台、金银丝结条笼子、飞鸿路纹银笼子、龟盒、鎏金鸿雁纹茶槽子、鎏金团花银轴、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茶罗子、鎏金伎乐纹调达子等等,使我们了解到唐代宗室贵族饮茶时所
46、曹操参与了清商乐的创作,在音律、辞赋、歌舞、收集、创作编排等方面对清商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他提倡文人创作,搜罗歌舞伎乐人才、设立清商署,对清商乐作出了重大贡献。
47、螺髻,立姿,双手持钹,应属立部伎乐队。
48、恭敬尊重以种种花香。涂香。末香。烧香。花鬘。璎珞。幡盖伎乐而为供养。
49、散乐与伎乐、舞乐相继从大陆传来。自谙闲散乐,园圃意犹长。
50、伎乐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即我国的乐舞,由于隋初设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而得名,传入日本后或称伎乐舞。
51、伎乐之妙,冠绝一时。
52、余闲宴私,后廷伎乐,古亦有之,犹当秘隐,不以示人,况阅之所司,明示群臣哉!
53、有的石趺在方座四隅还雕出立体伎乐童子?造型生动。
54、此外还有三韩乐、渤海乐、伎乐、唐乐(隋唐燕乐)、散乐(钵头、兰陵王)以及西域诸国的乐舞如天竺乐、林邑乐、度罗乐等。
55、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无妾媵伎乐,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56、诸天伎乐不鼓自鸣,雨于天华。
57、东晋时有天竺(今印度)送给前凉政权的一部伎乐中有这种竖箜篌。
58、仪征与邗江出土的跽坐说唱木俑或伎乐木俑,手势生动,五官清晰,表情幽默,标志着西汉后期木雕艺术有了长足进步。
59、空心母等齐聚,天空中伎乐天人穿翔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