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发:kūnfā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髠髮”。剃发。《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领将陵母,髠髮齐眉,脱却沿身衣服,与短褐衣,兼带铁钳,转火队将士解闷。”明罗日褧《咸宾录·南夷志二·木邦》:“其俗男衣白,文身髠髮,摘髭鬚。”清黄宗羲《两异人传》:“自髡髮令下,士之不忍受辱者,之死而不悔,乃有谢絶世事,託跡深山穷谷者,又有活埋土室,不使闻於比屋者。”★亦作髠发。
1、唐?李白《中山孺子妾歌》:“戚姬髡发入春市,万古共悲辛。
2、其人皆巢居穴处,赤身髡发。
3、髡发样式,从传世的《卓歇图》、《契丹人狩猎图》、哎胡笳十八拍图》等,及辽墓壁画中都可看到。
4、由于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辫发和髡发,其特征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肩。该画取材于一位女真族牧马者套驯骏马的情景,画中特马者及两匹骏马刻画得准确而生动;牧人的髡发、袱头、皮袍、尖靴、马具,描画细致,特点明显。
5、二十岁时髡发衣褐,居长安佛寺中。
6、俑髡发,耳后有两个掏环髻,绦带束蝴蝶结,身着窄袖袒胸长袍,足蹬袜履。
7、鹿善继慷慨道:“年来中原士大夫非望风而走,则髡发以降,某实耻之!
8、女俑亦髡发,内穿圆领衫,外套对襟短袄,腰系带,下着褶裙,圆头鞋。鹿善继慷慨道:“年来中原士大夫非望风而走,则髡发以降,某实耻之!
9、刘贺被废后,原有昌邑王府群臣二百余人受诛,唯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屡谏未堕其流而免死,只以髡发示众处置。
10、右侧一髡发男童跪坐地上,一束髻童子双足踏其肩上,双手伸向吊篮取桃。
11、在古代,髡发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常
12、清寇白刃合围,逼迫他髡发投降,但他谈笑自若、誓死不降,刘文高等人被他的义烈所感动,偷偷驾舟将他送回舟山。
13、因为契丹男子盛行髡发,而此墓主头发保存完好,没有髡发的迹象。
14、当时北方民族男子发式一般髡发,即剃去顶发,余发散披或结辫下垂耳旁。
15、其余40个人物,大部是男像,多数髡发,少数戴圆帽,极少数戴直脚幞头,均穿圆领窄袖衫,有紫、绿、青等色,腰围革带,均拱手或叉手侍立。
16、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壁画中有属于契丹衣冠习俗的髡发、架鹰、毡车等形象,也有摹仿自北宋墓中的宴饮、伎乐等场面。
17、髡头是鲜卑发式的一个特点,男子娶妇,女子出嫁都要髡发。
18、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
19、所谓髡发,并不象我国古代的髡刑那样把头发全部剃光,而是剃去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各族的剃法不同。
20、墓主人髡发,面覆麻布,出土时两耳均戴着耳环,其中左耳环下另
21、从这里可得知该部族之人已有髡发习俗,妇女则是穿著连身的长袄而与汉族下身做长裙的打扮大异其趣。
22、男俑髡发,穿左衽长袍,左肩有一花纽扣,腰系带,双手拢于腹前,足穿尖头靴。
23、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辫发和髡发,其特征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肩。
24、宋金时期,对这种发式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名称,所以文献中有时称作“编发”,有时又称作“髡发”或“削发”、“剥发”,直到满族才开始称这种发式为“剃发”。
25、武士髡发窄袍,束带登靴,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射装束。
26、[谓喻]“戚姬髡发”,比喻后妃失势。
27、其法可溯源到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齐律》,凡“论犯可死,原情可降”的鞭、笞各一百,并处以髡发之刑,发配边境,以为兵卒。
28、男子都作髡发式契丹族装束,丰颐肥颏,双颊全涂红粉,主要人物较大。
29、髡发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30、俑髡发,耳后有两个掏环髻,绦带束蝴蝶结,身着窄袖袒胸长袍,足蹬袜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