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缘缘:suǒyuányuá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语。四缘之一。指尘境。见《大智度论》三二。清龚自珍《发大心文》:“又当度旷劫以来至於此世,与我有仇、有怨之身,乃至遍度旷劫以来至於今世,若因缘,若增上缘,若等无间缘,若所缘缘,若有情而作缘,若无情而作缘,人所不见天眼乃见之身,依《首楞》説,十二类生,各各入其类中,而説法要而化导之。”章炳麟《诸子学略说》:“中土书籍少言缘者,故当徵之佛书。大凡一念所起,必有四缘:一曰因缘,识种是也;二曰所缘缘,尘境是也;三曰增上缘,助伴是也;四曰等无间缘,前念是也。缘者是攀附义。”
1、事实上并不抵触,原来以上九缘,种子缘就是四缘中的亲因缘(因缘),境缘就是四缘中的所缘缘,而其余的七种缘,全是增上缘。
2、至于‘所缘’则无不为‘缘’者,本论明‘所缘缘’而题曰‘所缘’,二名固一实矣。
3、如《解深密经》、《二十唯识》、《观所缘缘论》,具说斯义。
4、又成唯识论于所缘缘立有亲疏二类,据成唯识论卷七载(大三一?四○下):‘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5、是亲因缘;二六时中绵绵不断是等无间缘;很想往生,念兹在兹是所缘缘;一切道场及善知识是增上缘。
6、所以,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若没有这样观,离开了众生这个所缘缘,菩提心就没办法生起。
7、‘亲所缘缘’之对称。
8、内容主要系依因明三支之法,揭示心外之所缘缘非有,心内之所缘缘非无。
9、奘译乃改文曰?‘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
10、又作疏所缘缘。
11、境缘:眼根触对色境,生起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此谓境缘。
12、分为四类: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13、谓如眼识及相应法,以一切色为所缘缘。
14、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
15、’其中,亲所缘缘为见分、自证分等之内所虑托之法,即指影像相分;疏所缘缘为与能缘之心相离之法,即本质相分。
16、唯识宗所立所缘缘二种体性之一。
17、他的《观所缘缘论》和《集量论》都说明了大乘宗教解脱理论同瑜伽行派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密切联系。
18、以及根因缘和所缘缘的四谛断、八智断相互关系。
19、佛学院,讲授《观所缘缘论》、编《观所缘缘论讲要》一卷。
20、俱舍论卷七(大二九?三七上):‘所缘缘性即一切法,望心、心所随其所应。
21、所缘缘,又名为缘缘,是心里攀缘之对象,不能间断,是自己本身的力量。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22、成唯识论卷七(大三一?四○下):‘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23、等无间者,前念后念相似曰等,相续不断,名为无间,等无间缘依,是前念为后念之所依,凡是心法,皆是如此。也就是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俱生缘、相互缘、依止缘、亲依止缘,这些就是
24、方生方转,是故当知,等无间缘及所缘缘,摄受因摄。
25、故亦可谓所缘缘即一切法。
26、如是耳识及相应法以一切声,鼻识相应以一切香,舌识相应以一切味,身识相应以一切触,意识相应以一切法为所缘缘。
27、释‘所缘缘’而分析‘所缘’与‘缘’言之。
28、外境必以能生似现其相之识方许为识之所缘缘,非仅作因(即许为缘),与等无间缘等应无别故。
29、大树紧那罗五所问经菩萨善戒经佛印三昧经孟兰盆经善生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解深密经大般涅盘经梵网经顶生王经观所缘缘论。
30、破古萨婆师多体说:前五识所缘缘应具二义:一、有形相可见,二、有实体。
31、辩佛性差别,初斥法相宗之法尔无漏种子,次明瑜伽之真如所缘缘种子、法宝之三番佛性,及天台宗之三因佛性。
32、即心心所法必具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与所缘缘四缘,色法则须依因缘与增上缘二缘。
33、以生命之有存在,而继续不断者为“所缘之缘”(所缘缘)。
34、所缘缘又分为亲疏二种:(一)若意识之见分攀缘自所变之影像相分,称为亲所缘缘。
35、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36、’;然唯识二十论则认为亲所缘为四缘中之‘所缘缘’,疏所缘为四缘中之‘增上缘’。
37、小乘并把能作因包含四缘中之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而将因缘一项开演为其他之五因。
38、次年春,先赴汉口九莲寺学校,讲《摄大乘论》,旋至武昌佛学院,讲授《观所缘缘论》、编《观所缘缘论讲要》一卷。
39、奘译独云‘所缘缘’。
40、所缘缘,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