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悱:fèn fěi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 朱熹 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 刘禹锡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 宋 苏轼 《跋所书<清虚堂记>》:“今 子由 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 章炳麟 《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2. 愤慨,怨恨。《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 卢文纪 等见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愤悱。”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教坊官一品服》:“ 司马子长 云‘主上以倡优畜之’,此非诚言,乃愤悱之词也。”
1、你能便宜一点卖吗?对不起,不二价.来源:启发教育网.1以往对孔子启发形式的认识仅局限于“愤悱启发”一种,事实上“引而不发”和“开而弗达”的启发形式也同样存在于他的教学之中。
2、年《南京条约》刚刚签订,经世学者魏源便推出“愤悱”之作《海国图志》。
3、这里的“英雄泪”,是爱国豪杰之泪,因之并不含有任何颓丧气息;相反地,它还蕴藏着一种令人愤悱启发的积极力量。
4、正当王政君愤悱郁结、长吁短叹之际,宫人来报,太保王舜求见。
5、隐于故山,课家僮耕耘,夏雨秋云,陶然自足,接引后进时,为披衷道古,逢言其学从愤悱中得。
6、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
7、空多愤悱,未暇承命。
8、三百年来,屡经剧变,文坛豪杰之士,所有幽忧愤悱缠绵芳洁之情,不能无所寄托,乃复取沉晦已久之词体,而相习
9、今吾以微妙之法言,不待人之愤悱而轻以与人,岂不过哉?
10、癸卯南昌熊子访不佞于京师,?然?诿,意谓必纂是编,乃有以答海内学者之愤悱。
11、以“中学生可以搞科研吗”这一问题激发动机兴趣,然后读一篇中学生写的小论文──《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语文报》178期第9版),形成愤悱状态。
12、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1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入一种“愤悱”状态,教师认为学生讨论可使思考问题更全面,通过恍然大悟得出结论更高兴。出处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一:“年十五,冬夜读书,?格不通,愤悱不寐,漏四下,寒甚,坚坐沉思,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
14、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
15、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
16、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
17、长生一见,爱其骨格清秀,音吐不凡,留侍几杖,于洒扫应对之间,愤悱郁积之地,投以正法而启发之。
18、今读其书,则于师友情谊,时事感怀,民间疾苦,均有激昂愤悱之情。
19、然后是二小比:“燕私之地,不假提撕,体诸心有验诸身,而亦前亦趋欲从者其志;启发之机,不关愤悱,积乎中以形乎外,而无施无伐不惰者其神。
20、所以,作者借诗歌倾泄胸中的愤悱之情。
21、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
22、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23、清陈梦雷《绝交书》:“不孝虽箝口结舌於绝域,而乡里愤悱,朝绅公论,从此而起。
24、唐白居易《村居卧病》诗之三:“葺庐备阴雨,补褐防寒岁。。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
25、《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今乃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
26、出处宋?张咏《乖崖集》:“??愤悱,迎流独逝,偶物一触,厥怒四起。
27、《乞重修太学条制疏》:“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