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duì zhàng 基本解释:(1) [antithesis;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2) [wage war] 〈方〉∶交战●详细解释:1. 谓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僂趋出,立於朝堂待罪。” 宋 王溥 《唐会要·百官奏事》:“百官及奏事,皆合对仗公言,比日以来,多仗下独奏。宜申明旧制,告语令知,如缘曹司细务及有秘密不可对仗奏者,听仗下奏。”2. 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引 万柘坡 《金鳌玉蝀桥》诗:“晓来浓翠东西映,也算蛾眉对仗班。”3. 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 蔡元培 《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4. 交战。《太平天囯资料·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北伐回禀》:“有妖数千在 归德 城边东门,分作三路,忽然而来对仗。”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巧值 王囊仙 韦七綹鬚 ,至 南笼 与 清 军对仗,两路夹攻,把 勒保 围住。”★◎ 对仗 duìzhàng(1) [antithesis;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2) [wage war] 〈方〉∶交战★诗文中运用音律、句法及词性,使两句子互相对称。 【造句】律诗的中间两联句子一定要对仗。 ★对着仪仗。唐时正殿设有仪仗,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奏事,及御史弹劾百官,都是对着仪仗上奏。《旧唐书.卷九二.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于朝堂待罪。」《资治通监.卷二一一.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五年》:「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诗文中句子的对偶。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句自为对偶者。」
1、该卷《俪语》类中,所记皆对联或对仗之句,往往说出其来源和好处、使人明白和理解其中奥妙。
2、海不扬波,奠兹远贾”的确可喜,“慈云永驻,济我同舟”实乃所愿,惟“海不扬波”与“慈云永驻”对仗欠工。
3、语言——凡是雕琢字句讲求对仗的人就像是开假窗户讲求对称的人一样:他们的准则并不是要正确讲述而只是要做出正确的姿态。
4、工”是楹联形式上的要求,即对仗工整;
5、两句型同意近的句子,是对仗或骈偶。
6、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7、即使作者殚精竭思,有时也难免出现新造词语、割裂词汇、颠倒字序、改变成语、搭配不当、平仄不谐、对仗不工、失粘失对等现象。
8、它与格律严整的七律情趣迥异,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用“仄韵”和“反对仗”。
9、诸如:“疏枝最耐存霜圃,晚节偏宜映月窗”、“半架藤花酿春气,一双好鸟报新晴”、“?露怜金色,因风想落英”等诗句对仗工整、珠联璧合,耐人寻味。
10、全联对仗工稳,声律铿锵,确属杰作。
11、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12、下片对仗工整,词意对比鲜明。
13、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音节对仗工整。
14、在校训的表达形式方面,中国大学校训讲求对仗与钾韵,而西方大学校训则更为自由洒脱、没有严格的限制。
15、首联即用对仗,读来宛转自如。
16、唐代进士科试诗赋,使士人必须熟悉对仗技巧和四声八病。
17、臭”与“香”对比强烈,对仗工整,通俗易懂,堪称好联,绝妙好辞的广告。
18、一是形式上,对仗精工奇巧。
19、该联向称名句,对仗工整,情韵凄切。
20、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21、对仗和精工正是从最高品质不? ? ?终生使用
22、反义词相为对仗的应算工对。
23、例如《有赠》一诗写美人的倾国之貌,“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等句,其设喻之奇、对仗之工
24、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25、在门两边贴对联,即在大红纸上写上对仗式的美好语言,让人们看和念,以求吉祥和幸福。
26、追本溯源,对仗不是文人创造,而是从民歌中得来的。
27、有约50种修辞格,常用的有隐喻、提喻、借喻、拟人、明喻、委婉、影射、迂回、曲言、专有名词普通化、移觉修饰、幽默、讽刺、反语、嘲弄、歧义、设问、对仗、急止、仿文、对偶、省略、并置、排比等这些修辞格使用起来都有一定程度的间接感,前面十来个间接性更加明显,尤以隐喻为间接之榜首。
28、曾巩的诗以对仗见功力,工整精巧,华美靓丽,读来妙味无穷。
29、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30、其中的“固时俗之工巧”与“背绳墨以追曲”形成对仗,“?规矩而改错”与“竞周容以为度”对对仗。
31、全词笔调纤灵,语句凝炼,对仗工整。
32、《长笛赋》“秋潦漱其下趾兮,冬雪揣封乎其枝”之语一样,都是取前人辞赋之成句融入诗中,而对仗工整,语若己出,亦可见诗人用典之妙。
33、词句对仗工整,辞气多悲。
34、此外,这首诗语言通俗,对仗工整。
35、继以一去声“甚”字领起四个四言短句,作扇面对(即一、三对仗,二、四对仗),音节急促,气势流贯。
36、过片对仗工整,写室内之景。
37、对仗:两组相对的思想,言辞,词句的平衡。
38、涛以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然永徽(六五零至六五五)以后左、右史虽对仗承旨,但仗下谋议,皆不预闻,无从记之。
39、上联:三伏天,伏天伏地,热似火,不伏不行。下联:六清饮,清饮清食,甘若饴,愈清愈明。横批:清凉一夏对仗虽不工整,满含祝福心情,祝三伏有清凉,六神皆安宁。
40、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确是风流千古的名词。
41、众人一看,该下联妙语双关,与上联对仗工整,于是齐声称妙。
42、他不仅才思敏捷,对仗工整,而且字体刚劲,词雄语壮,落墨惊人,使在场名士风流暗吐舌头。
43、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44、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45、而一三、二四则是隔句对仗,谓之扇面对。
46、有的诗句由于对仗工巧已经成为名联流传,如“但知斩马凭孤剑,岂为摧车避太行”,“但存漆室葵心在,莫学荆山玉泪哀”,表现了古代“劲直”之士除恶犯险,无所畏避的精神。
47、他们的诗改变了东晋多数诗人平典无味的玄言诗风,形成了注重辞藻、讲究对仗的共同趋向。
48、他使用的句子一般较长,但结构工整,包含有许多排比,对仗。装置及操作装订机器及从事各类印刷完工整理。
49、小丫的歘打狗队员不在的功夫又跑出来吠影吠声啦?瘪三一个,有本事和小爷对仗。
50、讲究对仗和声律,四字六字相间,称“四六文”。
51、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