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jiǔpǐnzhōngzhèngzhì基本解释: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的制度。东汉末,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详细解释: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的制度。东汉末,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 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为魏晋(约220~419)以降选士之法;始于魏,终于隋。据〔通典.选举〕,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详核无所。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期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按两汉达士,本诸察举,仿古制行乡举里选之法。至东汉末年,天下丧乱,户口流散,遂有是议。 按九品之制,朝廷于诸州郡县置大小中正官,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九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大小中正官,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三年一校定;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六升五,若有道义亏缺,则降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大小中正评定后,上吏部尚书。 此法本系战乱时权宜之计,然晋一统天下后仍因之,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有损益,但九品之法至隋文帝开皇中方罢,前后逾四百年。晋朝刘毅曾上疏建议罢权宜之制,复古乡举里选之法,并陈其弊曰:「九品有三难、八损」,而八损之第一项即是:「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朗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实为乱源、损政之道。」杜佑亦指出其弊在: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九品中正制,虽不是魏晋门第形成的原因,但却保障了门第的存在,而其所以不易废,理由之一亦在于此。--作者:周愚文
1、前言概述九品中正制的研究情况及本文的写作思路。
2、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
3、本文认为此制并非东吴独创,而是借鉴并综合曹魏的户调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度而来。
4、曹魏时期创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有助于门阀世族的形成。
5、一百五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
6、军队中有一伙人因此想要撕毁与庇隆的协定,并阻止定于来年举行的选举。但是巴拉圭人的幸运让所有会谈的氛围都变得明朗起来,乐观的态度重又出现,人们的神经也松弛了。小小的危机过去了。V·S·奈保尔1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
7、“九品官人法”通常被称为九品中正制,此外还有诸多异名、别称。
8、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曹魏的统治,曹丕想出了九品中正制这么一个拉拢世家大族的方法,而有蜀一朝,诸葛亮对益州的地方豪强的整治就一直没有停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