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罪:bìzu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避免获罪;惧怕获罪。《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汉书·董仲舒传》:“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水浒传》第四五回:“石秀却在侧边看了,也自冷笑道:‘似此有甚功德,正谓之作福不如避罪。’”2.谓犯罪者逃避惩处。《孙子·地形》:“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国之宝也。”何延锡注:“退岂避罪也,见其蹙国残民之害,虽君命使进而不进,罪及其身不悔也。”宋苏轼《杂纂》:“去亲戚家避罪--怕人知。”
1、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
2、宋苏轼《杂纂》:“去亲戚家避罪--怕人知。
3、正谓之作福不如避罪。
4、一日造语伤贾似道,广捕而避罪于越丘家,所作甚多。
5、③犯罪在使他人受害时,其作案手法隐蔽,以逃避罪责。
6、法庭上,陈丙生百般辩解,企图逃避罪责。
7、然而忠孝军是由回纥、乃满、羌、浑以及中原人被俘掠避罪来归者组成,情况复杂较为难制。
8、袁世凯为避罪,毒死赵秉钧、应桂馨、武士英灭口。
9、据说当时为了避罪,所以异姓。
10、众谏以效智,使君自取一以避罪。
11、神已赐予我们一种逃避罪孽和死亡的方法。
12、戊戌变法,刘光第罹难,乔不避罪谴,趋临哭敛,时论高之。
13、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
14、《非战公约》也使用了“废弃战争”的词句,这就使侵略者有可能借口它所进行的不是“战争”而逃避罪责。
15、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16、不.史杜特,这是逃避罪责.逃避和欺骗
17、据说卖掉新东就是为他洗钱,逃避罪责的。
18、既无愧耻,宁避罪愆?
19、农村的“礼俗”,则由族长率“渔读耕樵诸戏”,正月初七(人日)晚上到寺庙祠堂祭神拜祖,烧香包跑“行程”,庄严肃穆,献上三牲、三经,三拜九叩,烧柴禾烧纸钱跑“场子”,祈祷六个方面的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福禄吉祥,消除兵祸,远避罪疾。
20、又曰:“退不避罪。神已赐予我们一种逃避罪孽和死亡的方法。
21、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初,徐安贞因避罪居湖南衡山岳麓寺。
22、事后为逃避罪责又栽赃嫁祸于曾平。
23、现今凡接受基督之血被洗净的人,均能逃避罪的指控。
24、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25、是故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26、之魂,因长卿成仙而无法完成任务,遂流浪于人界,逃避罪责。
27、贼喊捉贼是反动派逃避罪责时惯用的伎俩。
28、祭神拜祖,烧香包跑“行程”,庄严肃穆,献上三牲、三经,三拜九叩,烧柴禾烧纸钱跑“场子”,祈祷六个方面的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福禄吉祥,消除兵祸,远避罪疾。
29、有句话叫,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国之宝也。
30、避罪,亡入夷中。
31、徐确据理辩曰:“吾知验实而矣,若非实,敢避罪耶?
32、英国的驾驶员们抓住这个惊人的法律漏洞,只要空着罚款单上签名一栏不填,就可以逃避罪责了。
33、《答吕元钧书》之二:“士大夫相顾避罪而已,何暇及中外利害大计乎?
34、罪犯由于受到强制,常常用说谎的办法来逃避罪责和惩罚。
35、今已嫁为民妻,闻公游湖,不避罪而来。
36、(14),正式脱离西辽,归附金朝,由于着层关系,忠孝军中有乃蛮人也就不为怪了。忠孝军是由回纥、乃满、羌、浑以及中原人被俘掠避罪来归者组成,情况复杂较为难制。
37、为了掩盖罪行,逃避罪责,重光葵想尽办法为自己辩解。
38、为逃避罪责,他将卓丽萍从摩托艇上甩到湖水中造成流产。
39、某即逊位,避罪南下。
40、周继常、冯沛卿为逃避罪责,诬陷、杀害了何先德。
41、应该进不贪求战功,退不回避罪责,只知道保护民众而利于国君。
42、王?望为逃避罪责,称老母病故申报丁忧。
43、《水浒传》第三六回:“不合于前年秋间典赡到阎婆惜为妾,为因不良,一时恃酒争论斗殴,致被误杀身死,一向避罪在逃。
44、《汉书?董仲舒传》:“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
45、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
46、亡赖,不事生产,避罪之汴,占籍军中。
47、事?以避罪,小国之形也。
48、他全然陷入狂乱状态,而他所处的世界是不容许他逃避罪责的。在中国众多贪官的眼里,美国无疑是他们海外避罪的“天堂”。
49、今太子避罪居申,温清之礼久废。
50、但是事实证明这是逃避罪责的谎言。
51、因为在他心中所想,不是逃避罪责,而是让新山的身体无法被捐献。
52、知府不信,认为田郎中是在逃避罪责。
53、悟元斗胆,不避罪谴,今再为仙翁传神写意,分明说与大众。
54、后清廷以故意规避罪将其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