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tōngzhèngs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寧南侯左良玉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又写了一封荐书,荐在那新升通政司范大人家。”亦省称“通政”。康有为等《上皇帝第二书》:“通政准百僚奏事,以开言路。”郑观应《盛世危言·汰冗》:“其京官则太常、光禄、鸿臚可统於礼部,大理可併於刑部,太僕可併於兵部,通政可併於察院,其餘额外冗官皆可裁汰。”★职官名。明、清时置,掌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也称为「银台」。
1、《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又写了一封荐书,荐在那新升通政司范大人家。
2、明唐顺之《升通政司左通政谢表》:“并包华夷,如天地之能容庶类;旁招俊?,如江海之不择细流。?魏志?陈留王奂传》:“至於爱民全国,康惠庶类,必先?文教,示之轨仪,不得已然后
3、寻擢通政司右通政戊辰又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瑾?日炽缙绅多罹危祸御史有荷校于通衢者公亟偕僚长救之未几擢大理卿奏谳辄忤瑾意时时与辩逢瑾怒不为少动致仕。
4、《桃花扇?拜坛》:“宁南侯左良玉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
5、按察使别称臬台,通政司别称银台,故童宅有“臬台第”、“银台第”之称。
6、正八品官:国子监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经博士、通政司卫、按察司运司知事、京县钦天监、主簿、御医、保章正、协律郎、营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经历、县丞。
7、明唐顺之《升通政司右通政谢表》:“在古,文臣建国,或以权任轻浅而偾师;大将临戎,或以章奏壅隔而败事。
8、明唐顺之《敕示军情升通政司左通政谢表》:“锡命俯颁,董熊貔之八校;辕门仰瞩,通虎豹之九关。
9、杨玉珂,清通政司参议,墓原在白鹤四冢村,乾隆五十二年迁孟津老城扣马村。
10、后累官至署通政司事礼部尚书。
11、清代公文书中,清代各省督抚提镇进呈题奏本章时,随本附上揭帖数通,一送通政司备查,另送相关部科。不久,朝廷批文下,洪章仅得军机处记名、无论提督总兵,尽先题奏,赏穿黄马褂,予世骑都尉世职之虚名。
12、继而吏部以诩“敦庞博雅,绰有古风,恬静清修”,荐亦不就;正德七年,巡抚御史周谟疏诩“议论明正,事体疏通,言不忘道,志不忘君”;八年,御史高公韶疏诩“学有体用,不为一偏之行,冀起用”;九年,有召为南京通政司左参议,檄下,诩先具疏辞,不得已抱疾赴京,但一谒孝陵即告归。
13、清钱谦益《南京通政司通政使林学曾妻陈氏制》:“兹仍赠为淑人,
14、改题为奏后,各省督抚就不须把题奏事件的副本交通政司转送内阁了,内阁便成了“闲曹”。
15、历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
16、位于偃月堤边的银台第,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主人童槐曾任江西、山东按察使,后改任通政司副使。
17、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清廉官第一,光禄少卿,通政司左参议,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诰授中宪大夫,著有《因树诗稿》。
18、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
19、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20、它有四种上呈渠道,即通过通政司转呈,会极门直呈,个人利
21、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宁南侯左良玉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
22、万历八年(1580)进士,知福清县,升浙江道御史,两度提督北直隶学政,历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左通政。
23、银台第官宅博物馆位于宁波市区月湖偃月堤边,为清道光通政司副使,曾任光绪皇帝老师的童槐之家宅,有“帝师故居”之称。
24、揭帖的内容,与题奏本相同,揭帖随本章到通政司以后,照例于送本次日,令提塘分送各部院衙门。
25、明朝在两京设置通政司,司设有通政使、左右通政等官。
26、;西侧置有钦天监(其测候台设在鸡鸣山)、旗手卫、锦衣卫、通政司。
27、二疏送到通政司,司中人目瞪口呆,说:“此何时?
28、据《清朝文献通考》卷82载,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而进之于朝,核其不如式及程途稽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