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昌:fánchā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蕃衍昌盛。《左传·闵公元年》:“《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汉王符《潜夫论·忠贵》:“窃亢龙之极贵者,未尝不破亡也;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尝不蕃昌也。”唐韩愈《毛颖传》:“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明刘基《郁离子·螇螰》:“民物蕃昌,蛮夷嚮风。”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然而这一学派,一经齐国稷下制度的培植,它便立地蕃昌了起来。”★繁盛。《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后必蕃昌。」
1、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2、自隆兴以来,以诗名者,林谦之范致能陆务观尤延之萧东夫,近时後进有张?功父、赵蕃昌父、刘翰武子、黄景说岩老、徐似道渊子、项安世平甫、恐丰仲至、姜夔尧章、徐贺恭仲、汪经仲权,前五人皆有诗集传世。
3、中山人在檀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后裔蕃昌,直到现在,檀香山的华侨华人,仍以中山人居多。
4、《淮南子?天文训》:“以保畜养,万物蕃昌;以困举事,破灭死亡。
5、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
6、对于近代东南亚“疆理恢辟,民物蕃昌”的原因,充满自信的薛福成作如是说:“将谓恃西人之经理乎,则离其本国数万里,究竟来者不甚多也。
7、以后逐渐提升为管理山泽草木鸟兽蕃昌的虞部郎中。
8、陈氏子孙,生齿日繁,瓜绵椒衍,世系蕃昌,宰相御史,部长,博士,代不乏人,贤哲辈出,如共和国粮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陈希云将军,共和国大校陈光等。
9、2005年,他购买了一个品牌??亿福珠宝,请著名影星黄奕代言,并将它投入慈善事业。仁禄后裔衍派于泉州、晋江、南安一带,千余年来奕代蕃昌,蔚为宗乡望族,迄今已传40余世。
10、如今台湾省有二万多巫姓人;清道光五年永定翰林巫宜福(知府大人)驾临台湾作诗:“有唐初祖兆汀先,千载蕃昌子姓绵;支衍南安诏翼远,崇从宁化本源泉。
11、甚至,与记者攀谈几番,这里的志工也深有同感,解说过往“蕃昌”,总不是那般自然滋味;不抵走出门外,听店家鞭炮礼花,看业界活动频繁。
12、同年12月孙去北京,朱以留德学生代表身份赶至布鲁塞尔,与留比学生代表贺之才、李蕃昌三人到码头迎接,其余20余名同学则在车站恭候。
13、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
14、江山壮丽,民物蕃昌。
15、舞乐是汉宫廷行祀、典礼时必备的仪式,以求国家安宁,不见灾疾,五谷蕃昌。
16、以保畜养,万物蕃昌,以困举事,破灭死亡。
17、方庆爰得我所,蕃昌可期,子孙万世之业从此基矣。
18、五星合,是为易行,有德,受庆,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孙蕃昌;无德,受殃若亡。
19、十碗八”与“九碗六”两者数字之来由,是取“十全俱足”、“十全十美”;“九如三祝”、“九世同居”;“八仙”、“八骏”、“八斗才高”、“八抬八托”与“六顺”、“六艺”、“六部”、“六经”等一类吉兆与有关富贵荣华之谚语、名词之意义,以象征家庭旺盛,子姓蕃昌;其来有由,不谓无因也。
20、其故里在新野东北乡三泉阪,厥裔蕃昌,世守勿替,邑之人恒景慕之,标公爵氏,特建木坊于道旁。其故里在新野东北乡三泉陂,厥裔蕃昌,世守勿替,邑之人恒景慕之,标公爵氏,特建木坊于道旁。
21、塞污锄蔓致蕃昌,草木怀君岂易忘。
22、把整个铭文联系起来,表示自己置身宇宙中央,与宇宙一起运行,周而复始,长生不死,子孙蕃昌。
23、《抱朴子?道意》:“余亲见所识者数人,了不奉神明,一生不祈祭,身享遐年,名位巍巍,子孙蕃昌且富贵也。
24、父麟徵,明季死难,蕃昌事所后母查孝,居丧,水浆不入口。
25、南宋末年仁十公讳侧心由余干县城东迁居上仓,第三世孙瑞十余公讳元久,至元朝十年(1278年)迁居进官堂即老屋居住,当时属余干县管辖与王姓同居,许姓日益蕃昌,而王姓自愿南北迁离,另立村名为羊家村、前羊村。
26、又为符药以施人,凡婴疾弗愈者服之,无不立效,祈子息者服之,即得嗣续蕃昌。
27、把整个铭文联系起来,表示自己置身宇宙中央,与宇宙一起运行,周而复始,长生不死,子孙蕃昌。
28、而十四属之山川绣错,生齿蕃昌,纪理学于前,徽盛文明于今日,表舆图之壮丽,绘景色于承平,繁兹腴壤,蔚乎奥区,是诚转轴运枢,甲于他郡矣。
29、仁禄后裔衍派于泉州、晋江、南安一带,千余年来奕代蕃昌,蔚为宗乡望族,迄今已传40余世。
30、吴蕃昌,字仲木,浙江海盐人。
31、于戏,宪治遐宣,定启人天之悦豫;蒙疆永固,倍臻民族之蕃昌。
32、但司马迁认为,祥瑞只是对有德者而言的,无德之人,反受其殃,《史记?天官书》云:“五星合,是谓易行,有德,受庆,改立大人,奄有四方,子孙蕃昌。
33、(张)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
34、满洲、蒙古、汉军各有八旗,丁口蕃昌,视顺治时盖一衍为十,而生计艰难,视康熙时已十不及五,而且仰给於官而不已。
35、迄今子姓蕃昌,衣冠济美,皆公燕翼贻谋之所致也,爰次行略以诏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