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圜:zhuǎn huá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挽回。《明史·黄道周传》:“且陛下岂有积恨 道周 ,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北新以文字获大咎,颇多损失,但日来似大有转圜之望。”2. 调停,斡旋。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 义律 遂託 澳门 西人,代为转圜,愿将躉船奸商,尽遣回国。” 钱锺书 《围城》四:“我讲得对不对?这时候要有个第三者,出来转圜。” 徐迟 《牡丹》:“当场有一个善于转圜的水电公司总经理出来打圆场,几句笑话转换了话题。”1. 转动圆形器物。常用以代指便易迅速之事。《汉书·梅福传》:“昔 高祖 纳善若不及,从諫若转圜。”《晋书·刘毅诸葛长民等传论》:“建大功若转圜,翦羣兇如拉朽。” 宋 司马光 《又和并寄杨乐道》:“圣主乐忠諫,曲从如转圜。”2. 借指顺易。 清 顾炎武 《答徐甥公肃书》:“下多折槛之陈,上有转圜之听。”★挽回、调解。 【造句】先不要绝望,也许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转动圆形的器物。比喻顺畅迅速。《汉书.卷六七.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挽回、调解。《文明小史.第九回》:「还亏典史明白,恐怕一朝决裂,以后更难转圜。 」
1、13卖主虽然在活人中间活着,却不能归回再得所卖的,因为这关于那地众人的异象,必无转圜;没有人能凭自己的罪孽保全自己的性命。
2、苔丝狄蒙娜我去找他去。凯西奥,您在这儿走走;要是我看见自己可以跟他说几句话,我会向他提起您的请求,尽力给您转圜就是了。
3、最容易想到的结果就是他们将不得不抛售,尽管针对这种违约情况也许还有转圜馀地.这并不是直接违约
4、眼见她并不是完全抵触,就有转圜余地。
5、作者长时间地思考并探索着“在好死与赖活之间,现代人有怎样的转圜空间”?
6、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②。
7、既然欧盟采用这种策略,事情看似已无转圜馀地,EPA一定会签订。不过,由于出现群众运动,「全面EPA」的签署期限已延迟到2009年。
8、肯尼曾与欧盟和德国官员讨论修改可能性,欧盟官员表示有“转圜”空间。
9、各方应认真思考如何推动局势转圜,使半岛问题早日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
10、成就动机强,事业看到转圜余地,原本停滞的项目起死回生,给你机会再度登上舞台中央。
11、行边总镇劳推毂,成算朝廷重转圜。万里平沙际,一行边雁移。
12、行边总镇劳推毂,成算朝廷重转圜。
13、约翰奥尔登这才开始解释,以弥补转圜。
14、这个舛误是无法转圜的。
15、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了,狄军执意入侵,完全没有转圜的余地。
16、年中日政治关系实现转圜以来,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推动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17、20你的仆人约押行这事,为要使事情有转圜;我主却有智慧,如神使者的智慧一样,能知地上一切的事。
18、★清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下多折槛之陈,上有转圜之听。
19、他能搞提高编程速率,从繁琐的代码誊录中转圜你出来
20、杰诺斯·史林特伯爵抓着奈德·史塔克的头发把脑袋提起来,生命之血顺着台阶流下,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21、约翰奥尔登这才开始解释,以弥补转圜
22、这个模式在危机中几乎没有给银行留下转圜的余地。
23、只能备豫不虞,徐图转圜。
24、仰祈圣明,俯赐转圜,以息议论,以安社稷事:臣尝读《春秋》曰,人臣无将,将则必诛。
25、然而你也别犯了硬碰硬的错误,更别以为你是无可取代的,或不愿预留讨论转圜的空间。
26、锐利的告白只适合少男少女,急着将自己剖开给对方看,容不得模棱两可,给不了转圜空间。只有他们才在乎一句话的力量,放在眼神里,放在动作里都不行,必须说出来,必须。所以没说出来的,就什么都不算了。八月长安
27、但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个选择和后续的结果,并没有留给她太多转圜的馀地,这真是令人感到痛苦又悲哀的一件事。
28、若重判中国工人恐影响中缅关系,中国使馆已经进行交涉,交涉后可能会减轻刑期,应该有转圜余地。
29、虽然他犯了天大的错误,但是整个事件并不是没有转圜之机。
30、我们希望各方继续共同努力,推动实现局势转圜,为重启六方会谈创造条件。
31、且陛下岂有积恨道周,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3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於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
33、隐比?辞较晚出现,如同?辞一样,也是以形象生动的评议来隐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诸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欢隐语。不然,则乘大沽挫敌之后,隐示转圜,倘得能者善为迎距,则八年原许之款,或可择其重者抽去一二,即使仍
34、如果不爱一个人就要全心全意的离开,不给自己任何转圜的余地。
35、收到批复的胡宗宪明白当初谭纶不来,自己还可以向严嵩进言,也可以向嘉靖帝上奏疏说明事由,事缓则圆,大势尚有转圜的余地。
36、★《明史?黄道周传》:“且陛下岂有积恨道周,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