龆龀:tiáochè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齠齓”。1.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齠,通“髫”。《东观汉记·伏湛传》:“齠齔励志,白首不衰。”唐白居易《欢儿戏》诗:“齠齓七八岁,綺紈三四儿。”明陶宗仪《辍耕录·特健药》:“《墨藪》载徐氏书记云:平一齠齓之岁,见育宫中。”清李渔《蜃中楼·耳下》:“管鲍堪追,寧歆羞比,白首何殊齠齔。”2.借指孩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将俺一家儿不留一箇齠齔。”《水浒传》第七五回:“天兵一至,齠齔不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自是子孙式微,今已无齠齔。”★儿童乳齿脱落,更换新齿的年纪。即童年。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未逾龆龀,已议论天下事。」也作「龆年」。稚龄孩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将俺一家儿不留一个龆龀,待从军又怕辱没了家门。」
1、尚希龆龀而孤。
2、《金莲记?捷报》:“?红颜凄楚风尘,挽青丝龆龀年华。
3、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4、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
5、可见被迫遁入空门时,石涛尚在龆龀之年。
6、龆龀聪识,有夙成之美。
7、公其次男也,自龆龀时吐语惊人,长颇有志略。
8、荡则龆龀不存,练则瑕疵尽净,苟非阳气消沮,形如死灰者,未免流毒不辜,慎之。
9、甫龆龀,已善属文,凡赋诗辄道惊人语。
10、引申幼年);龆龀(重发换牙之时。
11、为此,嘉定城内民众“是日逢嶂,龆龀不留。
12、龆龀英慧,七岁遭母忧,擗踊号叫,哀感旁邻,宗族部落咸共叹赏。
13、《<相经>序》:“或颖慧若神,仅至龆龀;或不辨菽麦,更保黄?。
14、虽龆龀,言必及世务。
15、《晋书?王?传》:“?奏《中兴赋》,上疏曰:‘臣托备肺腑,幼蒙洪润,爰自龆龀,至于弱冠,陛下之所抚育,恩侔于兄弟,义同于交友,思欲攀龙鳞附凤翼者,有年矣。
16、龆龀称孤,巾箱受教。
17、龆龀龆龀指7、8岁儿童换牙,后来泛指儿童。
18、臣托备肺腑,幼蒙洪润,爱自龆龀,至于弱冠,陛下之所抚育,恩侔于兄弟,义同于交友,思欲攀龙鳞附凤翼者,有年矣,是以昔忝濮阳,弃官远迹,扶持老母,携将细弱,越长江归陛下者,诚以道之所存,愿托余?故也。
19、虽龆龀,言必及世务,时伯父当国,疑辄咨焉。
20、年方龆龀,便学通诸经。
21、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22、生而颖异,在龆龀中,气宇如神人,与群儿戏,辄相问答,语言奇怪,闻者骇愕不能晓,则复轩渠笑悦而去。
23、《庾信?齐王宪》未逾龆龀,巳议论天下事。
24、[柳叶儿]呀,将俺一家儿不留一个龆龀,待从军又怕辱没了家门。
25、余事喜搜集文物,尤癖好尺牍手迹、名家刻印及罕见照片等,如光绪廿六年所摄画家吴秋农《竹林趺坐图》、末代皇帝溥仪自龆龀之年至在伪满沐猴而冠之形形色色大小照片近百张,皆外间不易得见者。
26、《世说新语?容止》“卫?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别传》:“???龆龀时,乘白羊车於洛阳市上,咸曰:‘谁家璧人?
27、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
28、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门。
29、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严,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
30、《史通?暗惑》:“彼草莱稚子,龆龀童儿,非唯羞赧不见,亦自惊惶失据。荡则龆龀不存,练则瑕疵尽净,苟非阳气消沮,形如死灰者,未免流毒不辜,慎之。
31、清?李渔《奈何天?隐妒》:“自龆龀之年,出来应试,早登甲第之先;从学仕之日,出去临民,便擢治平之最。
32、恽珠也曾自叙:“余年在龆龀,先大人以为当读书明理,遂命与二兄同学家塾,受四子、孝经、毛诗、尔雅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