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衣:zī y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诗·郑风·缁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毛 传:“緇,黑也,卿士听朝之正服也。”2. 泛指黑色衣服。《列子·说符》:“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3. 《诗·郑风》篇名。《诗序》谓系赞美 郑武公 父子之诗;一说为赞美 武公 好贤之诗。《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緇衣》,恶恶如《巷伯》。’” 郑玄 注:“《緇衣》《巷伯》皆《诗》篇名也……此衣緇衣者贤者也。” 唐 陆贽 《张延赏中书侍郎平章事制》:“式慰《甘棠》之思,且继《緇衣》之美。”4. 僧尼的服装。 唐 韦应物 《秋景诣琅琊精舍》诗:“悟言緇衣子,萧洒中林行。”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香山寺猴》:“多羣猴,至相呼沿掛簷楹之上……又常污僧緇衣。”《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长,緇衣顿改昔年妆。” 郭沫若 《孔雀胆》第四幕:“桥上走出一位以黑纱蒙面的僧人,身着缁衣,手敲金钟,口念‘南无 阿弥陀佛 ’。”5. 引申指佛教。 唐 沉亚之 《送洪逊师序》:“自佛行中国已来,国人为緇衣之学多,几与儒等。” 宋 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书》之一:“某啟,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緇衣之心,尚餘此耳。” 清 方文 《庐山诗》之三一:“ 欧公 闢浮屠,晚乃好緇衣。”6. 借指僧人。 唐 刘商 《题禅居废寺》诗:“凋残精舍在,连步访緇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诟奸》:“丞相是当朝黄阁,小尼是出世緇衣。”★黑衣。古代卿士听朝的正服。《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他可咏缁衣,见说芳名好爵縻。」僧侣穿的衣服。《诗经.郑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缁衣,美武公也。」首章二句为:「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缁,黑色。缁衣,卿士居私朝之服也。
1、正因为如此,所以《礼记?缁衣》中孔子引用这句话和《诗》“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来佐证“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矣”的言论。
2、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3、宋有澄子者,亡缁衣①,求之涂②。
4、孔子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于《淇澳》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于《考盘》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也;于《缁衣》见好贤之心至也;于《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敬也;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食也;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于《七月》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于《东山》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于《鹿鸣》见君臣之有礼也;于《彤弓》见有功之必报也;于《羔羊》见善政之有应也;于《节南山》见忠臣之忧世也;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于《楚茨》见孝子之思祭也;于《裳裳者华》见古之贤者世保其禄也;于《采菽》见古之明王所以敬诸侯也。
5、《上博简〈缁衣〉三解》,《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
6、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
7、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8、缁衣??黑色的衣服。
9、新任缁衣捕头,丐帮弟子。解宝刚走,捕头孙立来了。
10、穿缁衣的人们,僧徒。
11、淅沥的雨丝,落在青砖黛瓦粉墙,落在墨菊蓝铃翠竹,落在缁衣皂裳素纱。
12、《礼记?缁衣》有“王言如丝”语。
13、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
14、本文以《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参校唐石经本,对郭店楚简《缁衣》进行校注研究。
15、燧人氏连忙说道不敢,身后的有巢氏和缁衣氏同样惶恐。
16、《赠头陀师》诗:“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
17、常居僧寺,冠带而朝,还仍缁衣。
18、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之外,绝大多数出自贵族文人之手,如《小雅?节南山》、《诗?小序》说:“家父刺幽王也”;《大雅?桑柔》、《诗?小序》说:“芮伯刺厉王也”;《大雅?崧高》、《诗?小序》说:“尹吉甫美宣王也”;《大雅??民》、《诗?小序》说:“尹吉甫美宣王也”。孔子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于《淇澳》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于《考盘》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也;于《缁衣》见好贤之心至也;于《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敬也;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食也;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于《七月》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于《东山》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于《鹿鸣》见君臣之有礼也;于《彤弓》见有功之必报也;于《羔羊》见善政之有应也;于《节南山》见忠臣之忧世也;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于《楚茨》见孝子之思祭也;于《裳裳者华》见古之贤者世保其禄也;于《采菽》见古之明王所以敬诸侯也。
19、《礼?缁衣》有梏德行。
20、缁衣堂下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21、《礼记?缁衣》:“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
22、现在发现的许多战国时期简帛资料中,不少书籍能与传世古书直接对照,如郭店简《老子》和《缁衣》,上博简《缁衣》、《孔子闲居》等等,使我们直接释读出许多僻字、难字,使识读战国文字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23、的九龙殿、王佛殿前的青石板道或待客室里,常可以看见一位缁衣芒鞋老僧的身影,他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地向僧众和远道而来的香客合什致意,回答着人们的询问。
24、话音未落,洞门呀的一声开了,只见一人缁衣芒鞋,头挽道髻面壁而坐,道袍宽松难掩身骨清瘦,室内简陋却呈书卷之气,一股淡香充斥其中,隐隐有兰麝之芬,檀沉之香。
25、《谷梁传?僖公三十一年》:“免牲者,为之缁衣熏裳,有司玄端,奉送至於南郊。
26、郑为武公赋缁衣而美德;周因巷伯歌贝锦以伤谗。
27、代职司徒,《缁衣》在咏。
28、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
29、《礼记?缁衣》。
30、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31、元张雨《缉熙殿御制墨梅诗帖》诗:“宣和妙赏《缁衣》句,传在夷门作胜谈。
32、《礼记?缁衣》郑注:“咸,皆也。
33、告尔缁衣流,营个愈宜笃。
34、黑色的缁衣在僧人间很快风行,如南朝.宋时,孔凯称慧琳为“黑衣宰相”;齐初,荆州竹林寺僧慧与玄畅被称为“黑衣二杰”。
35、《礼记?缁衣》:“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
36、母卒,哀毁,缁衣粗食终其世。
37、楮白枪尖能缚怪,淡缁衣袖把妖降。
38、《礼记?玉藻》:“羔裘豹饰,缁衣以裼之。
39、缁衣之席兮⑤,敝,予又改作兮。
40、《礼记?缁衣》:“夫民闭於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
41、《礼记?缁衣》:“大人不倡游言。
42、其时“缁衣(指僧尼)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指道士)之徒,数过于正户。
43、代职司徒,缁衣在咏。
44、辞官后,常与戴殿江、戴殿海兄弟芒鞋竹杖出游山水之间,使子弟具壶觞相从,并与他们讲论学问,终日津津不倦。(今乐至县童家镇境内)私塾拜访邓孝璋未遇,后听说邓孝璋回老家去了,了极和尚留诗一首云:“芒鞋竹杖访君来,日午登堂绛帐开;报道先生归去也,缁衣何处浣尘埃。
45、《谷梁传?僖公三十一年》:“免牲者为之缁衣熏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
46、便于;宜于缁衣之好兮。
47、《礼?缁衣》载:“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48、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49、《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50万字。
50、看破三个姐姐无常之苦,缁衣出家了。
51、宋刘炎《迩言》:“渡大江,望金山,缁衣环其上,恍然非凡致也。
52、道士戴黄冠,僧人穿缁衣。
53、指服缁衣、削发,出家为僧。
54、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