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图:kuānglútú 基本解释:中国画。五代荆浩作。绢本立轴。水墨。画面为全景山水,立式构图。中央高峰挺立,左右层峦错落,磴道沿悬崖盘旋而上。瀑布缕缕,扶摇而落。下有寒汀野水,村舍农屋。笔墨皴染兼备,滋润浑厚。●详细解释:中国画。五代荆浩作。绢本立轴。水墨。画面为全景山水,立式构图。中央高峰挺立,左右层峦错落,磴道沿悬崖盘旋而上。瀑布缕缕,扶摇而落。下有寒汀野水,村舍农屋。笔墨皴染兼备,滋润浑厚。★中国画。五代酒作。绢本立轴。水墨。画面为全景山水,立式构图。中央高峰挺立,左右层峦错落,磴道沿悬崖盘旋而上。瀑布缕缕,扶摇而落。下有寒汀野水,村舍农屋。笔墨皴染兼备,滋润浑厚。
1、青莲寺背后山坡较为平缓,约二三里处,突兀拔起几座山峰,高耸入云,最高峰名望谷峰,海拔高达1590公尺,便是荆浩《匡庐图》远景所绘几座高耸入云山峰。
2、听向导说这里原是当年荆浩公隐居的万亩松林,看着这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古松,荆浩公于斯处隐居一生终成一代宗师,留下《笔法记》与《匡庐图》等万世传扬的艺术珍品。
3、荆浩的这幅《匡庐图》画中的图象效果表明了荆浩这个时期的画家寻求真实自然的动机的富于成果的实践,既是将客观的自然存在与图象再现的相似性尽行尽可能的接近。
4、乡民传说荆浩便是在这一巨石前,遇其《笔法记》所记“吾之所居,即石鼓岩间,所字,即石鼓岩子也”之老叟,得山水画真传,作成《笔法记》,画出《匡庐图》的。
5、山水画据《图画见闻志》记述有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宣和画谱》记有夏山图四、蜀山图一、山水图一、瀑布图一、秋山楼观图二、秋山瑞霭图二、秋景渔父图三、白苹洲五亭图一;南宋《中兴馆阁储藏》记有江村早行图、江村忆故图;此外,在《襄阳志林》、《云烟过眼录》、《铁网珊瑚》、《珊瑚网》、《清河书画舫》、《图画精意识》、《平生壮观》、《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庚子消夏记》等著录中,还记有渔乐图、秋山图、山庄图、峻峰图、秋山萧寺图、峭壁飞泉图、云壑图、疏林萧寺图、云生列岫图、溪山风雨图、楚山秋晚图、仙山图、长江万里图、庐山图、匡庐图等。
6、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这幅唐寅《匡庐图轴》真迹,为全景山水,表现的是庐山三峡桥(又称观音桥)一带的景观。
7、荆浩画作“数万本”,传世作品有《匡庐图》、《雪山行旅图》、《桃源》、《太行山洪谷图》、《天台》等。
8、他急于把自己在庐山所见所感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庐山下来,途经安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便精心绘制了这幅《匡庐图轴》。
9、石(寺)火庄应是荆浩《匡庐图》近景所绘河流与草庐。
10、巨石上刻有柳体“诉说”二字,且隐约有画,巨石之石纹线条,俨然酷似《匡庐图》画面线条,乡民便附会为《匡庐图》。同时,历山东峡中到处奇石怪石,几乎是石石似画,而且石鼓岩两侧陡峭山崖之石纹线条,也仿佛象《匡庐图》的画面线条。
11、荆浩的《匡庐图》画面右侧山路小道上,有一人正赶着毛驴在行路。
12、宋元人称他的画为“全景山水”他著名是山水画有《匡庐图》。
13、可以见到典型的例子,显示〈匡庐图〉与北宋末宫廷画院的风格密切相关。
14、如果站在神钲山顶远望,整个洪谷山水布局,几与荆浩《匡庐图》中山水构图基本相似。
15、荆浩的山水画传世作品仅有《匡庐图》。
16、其山势水流,与荆浩《匡庐图》中景有石阶、丛林、矮峰、寺院,两山之间夹一飞瀑之构图,基本相似。
17、现存他的《匡庐图》中,就有几个细小而动态极佳的点景人物。
18、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该作品虽未经《宣和画谱》著录,但一直被认为是可以代表荆浩画风的作品。
19、《匡庐图轴》上的景物有三个层次:前景是嵯峨的岩石上,挺立着几棵枝丫交错的古树,在朔风中落叶纷飞,老枝纷披;中景是一段玉带似的白云,横亘山腰,白云中隐现出一道瀑布,从山垭间喷薄而出,顺着山势,几经曲折,化为一泓碧水,荡漾在山脚下;远景是一排险峭的山峰,如戟似剑,直刺苍穹;右下端画了一道横跨山涧的山桥,桥上一老者骑驴过桥,一童子尾后。
20、荆浩是以山西洪谷山水为题材背景,作出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又以中条山主峰历山一带的群峰崖岩、山间飞瀑、古松怪石之雄姿气势,作成《笔法记》的。
21、《匡庐图轴》呈现给观众的是萧索、压抑、沉重的情感色彩。
22、五代荆浩匡庐图是中国古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荆浩。
23、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三峡桥的地理位置和山水胜景,第四句描写了此间朔风阵阵、落木萧萧的气氛,第三句“赢骖强策不肯度”诉说了内心难以排解的隐痛和有志难伸的悲愤,唐寅在《匡庐图轴》的题画诗,是对画境的补充和发展,倾吐了胸中的一片真情。
24、荆浩《匡庐图》荆浩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庐山的自然景色。
25、〈匡庐图〉这位画家的画艺真可谓得到荆浩的神髓。
26、荆浩在这幅《匡庐图》中把后面的叠水以及水墨微妙的层次处理的很好避免了山中的瀑布因为线条的处理而显得生硬,画采用了水墨晕染的方法以及丰富的层次体现了山、水、树和景物之间的距离。
27、《匡庐图》是一幅仿古作品,保留五代山水的特征,但是结合了北宋宫廷画院的风格,再现与隐逸主题相关的山水形象,向荆浩这位雄伟风格山水之父致敬。
28、再联系洪谷附近有神钲山、大岩扉、石鼓岩等地名,并有关于荆浩的传说,给以人们的感悟是:山西沁水洪谷山水布局,以及神韵气派,与荆浩《笔法记》所载太行洪谷的山水环境基本相符,而且与《匡庐图》画面山水构图惊人相似。
29、如果有心者,有机会前往历山东峡,观赏这快巨石之石纹线条,你会惊愕的认为,这一巨石即《笔法记》所记石鼓岩,石鼓岩之石纹线条,便是《匡庐图》画面线条。
30、五代山水名家,传世作品有《匡庐图》,《笔法记》,长期居住于洪谷山,为北派山水画之祖。
31、庐山位于江西,属南方山水,而荆浩主要表现北方山水,作此“匡庐图”是否别有含义呢?
32、存世《匡庐图》,他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
33、以上作品除匡庐图尚存,其他均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