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孙:zhìsū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蒙语jisun译音。意为颜色。元代宫廷大宴,预宴者服装都是同样颜色,称“质孙”。《元史·舆服志一》:“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庭大宴则服之。”清查慎行《渎山酒海歌》:“侍臣多著质孙衣,天子亲临诈马宴。”章熌麟《訄书·订礼俗》:“蒙古朝祭以冠幞,私燕以质孙。”一说,此词源于波斯语jashn,有节日、庆典和御赐服饰之意。参阅韩儒林《元代诈马宴新探》、叶奕良《关于〈元史〉中“质孙服”等的探讨》。★蒙语jisun译音。意为颜色。元代宫廷大宴,预宴者服装都是同样颜色,称质孙。《元史·舆服志一》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庭大宴则服之。清查慎行《渎山酒海歌》侍臣多着质孙衣,天子亲临诈马宴。章炳麟《訄书·订礼俗》蒙古朝祭以冠幞,私燕以质孙。一说,此词源于波斯语jashn,有节日﹑庆典和御赐服饰之意。参阅韩儒林《元代诈马宴新探》﹑叶奕良《关于中质孙服等的探讨》。
1、诸妇人制质孙燕服不如法者,及?者乘以骣牛徇部中,论罪,即聚财为更娶”。
2、所称“质孙”宴、“诈马”筵,自有固定的“仪式”。
3、明代曳撒又称“一撒”,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
4、天子之质孙冬有十一等,夏有十五等;百官的质孙服,冬有九等,夏有十四等。
5、元柯九思《宫词十五首》之一注:”凡诸候王及外番来朝,必赐宴以见之,国语谓之质孙宴。
6、非常有趣,无论“质孙宴”之“质孙”,还是“诈马筵”之“诈马”,其词义都与“衣”、“服”相关。
7、诈马”是波斯语,意思是外衣、衣服;“质孙”,蒙古语是“颜色”的意思。
8、国语谓之质孙宴。
9、质孙,汉言一色,言其衣服皆一色也。
10、质孙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预宴者必须穿戴御赐的质孙服,且以衣服的华丽相炫耀。作为蒙古宫廷最为隆重的盛宴,质孙宴必须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可实现的。
11、天子的质孙冬服有十五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
12、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
13、根据蒙古族崇九尚白的习俗,质孙服的颜色应为白、黄和蓝等色。
14、质孙,汉言一色,言其衣服皆一色也”。
15、预宴之服,衣服同制,谓之至质孙”。
16、质孙,汉言一色服也。
17、质孙”是蒙古语“颜色”的音译。
18、……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
19、可见真正的质孙宴应该是在成吉思汗后期就出现了。
20、一百二他的身上内穿着质孙服,外罩皮甲,护喉,皮腿裙,护臂一应俱全,上身还穿着一套锁子甲,全身的防护非常完备。
21、质孙”亦“只孙”服的“赐予”,自大蒙古国肇建初年,即已开始,此后,历诸帝而延续不断。
22、元代时,质孙达到鼎盛,并将其以典章形式载人史册。
23、质孙宴就是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
24、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
25、中定义:“质孙,汉言一色服也”,“预宴之服,衣服同制,谓之质孙”。
26、质孙宴的参加者必须穿质孙服,宴会连续开三天,与会者每天都换一次衣服。
27、百官质孙,冬之服凡九等:大红纳石失一,大红怯绵里一,大红官素一,桃红、蓝、绿官素各一,紫、黄、鸦青一。
28、令普通人民都得到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孙中山一贯重视发展教育,提高人才的思想文化素质。
29、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与燕之服,衣冠同制,谓之质孙,必上赐而后服焉”。
30、诸妇人制质孙燕服不如法者,及妒者,乘以骣牛徇部中,论罪,即聚财为更娶。
31、按:质孙,亦作“只孙”,蒙语jisun(颜色)音译。
32、每年巡幸上都,都要大摆宴席,招待宗亲、大臣、近侍等人员,也称“质孙宴”,即诈玛宴。
33、质孙”亦“只孙”,主要在宴会上服
34、质孙”宴亦“诈马”筵之定期举行,自世祖朝始。
35、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36、元朝皇帝经常举办质孙宴会,邀请各大臣参加,赵孟?是每次必邀的重臣。
37、事实上,质孙和诈马指的本是同一件东西”。
38、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孙服别称。
39、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官臣在内宫大宴中均可服用,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
40、至于“屈?”,与“质孙”毫无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