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俗:biàn sú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改变原有的习俗。《晏子春秋·问下二》:“昔吾先君 桓公 ,变俗以政,下贤以身。”《后汉书·应奉传》:“於是兴学校,举仄陋,政称变俗。” 唐 戴叔伦 《送谢夷甫宰馀姚县》诗:“到时应变俗,新政满 餘姚 。” 宋 曾巩 《熙宁转对疏》:“即位以来,早朝晏罢,广问廉听,有更制变俗、比迹 唐 虞 之志,此非羣臣之所能及也。”★语出:《晏子春秋·问下二》:“昔吾先君 桓公 ,变俗以政,下贤以身。”《后汉书·应奉传》:“於是兴学校,举仄陋,政称变俗。” 唐 戴叔伦 《送谢夷甫宰馀姚县》诗:“到时应变俗,新政满 餘姚 。” 宋 曾巩 《熙宁转对疏》:“即位以来,早朝晏罢,广问廉听,有更制变俗、比迹 唐 虞 之志,此非羣臣之所能及也。”
1、〖出处〗《管子七法》:“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2、士宪在大定府任内,注意改变俗悍民蛮,倡修学宫,振兴义学;压抑私铸钱币,免滋争端。
3、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4、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第九回:“看看又是残冬过,满眼韶华一片春。
6、阎对戏曲“寓教于乐”,推动“维新变俗”的作用,有深刻的理解与研究。
7、述大悦曰:“云兄所作,必能变俗。
8、乃诏曰:“君子教人,不求变俗,何必化诸削衽,縻以长缨?
9、引导经销商进行赢利模式转变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10、按《礼记?曲礼下》,如果一个人移居到别国,那么“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11、因此年青时便立下“矫世变俗”之志。
12、宋曾巩《熙宁转对疏》:“即位以来,早朝晏罢,广问廉听,有更制变俗、比迹唐虞之志,此非?臣之所能及也。
13、斫雕为朴,庶几可慕,雉头之服既焚,弋绨之衣方袭,损撤之制,前自朕躬,草偃风行,冀以变俗。
14、乃诏曰:”君子教人,不求变俗,何必化诸削衽,縻以长缨?
15、变俗书生气,宣威草木兵。
16、闲向南亭醉,南风变俗谈”。
17、然而,同一题材的一旦画“滥”了,难免会由雅变俗。
18、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学者应奉,字世叔,任武陵太守,兴学校,举侧陋,政称变俗。落实到诗歌创作上,他倡导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夺胎换骨”和“点石成金”之说。
19、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著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
20、一百人都会变老,人也都会变俗,你要想一直活在十八岁,只能是十九岁前一天死了。所以,永远不要在上山的路上,笑话那些下山的人,累的像条死狗一样。明白么?鲍鲸鲸
21、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2、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
23、矫世变俗,激浊扬清。
24、作者在“制从”句下注云“微之长庆初知制诰,文格高古,始变俗体,继者效之也。
25、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26、《后汉书?应奉传》:“於是兴学校,举仄陋,政称变俗。,他们对于迁都变俗、改官制服、禁绝旧语都抱着反对的态度。
27、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
28、迹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29、但很无奈的是,一旦同名的人多了,失去独一无二的姓名分辨性之后,好名字也就变俗了。
30、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於汉矣。
31、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第九回:“看看又是残冬过,满眼韶华一片春。
32、《晏子春秋?问下二》:“昔吾先君桓公,变俗以政,下贤以身。
33、李宝嘉(1867~1906)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
34、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35、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
36、埋下伏笔,更是为他最终不得不改装变俗、落草二龙山作了情节上的必要铺垫。
37、《礼记?曲礼下》:“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38、《陈书?宣帝纪》:“?雕为朴,庶几可慕,雉头之服既焚,弋绨之衣方袭,捐撤之制,前自朕躬,草偃风行,冀以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