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蛮:wūmá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絶塞乌蛮北,孤城白帝边。”《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南詔……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宋陆游《通判夔州谢政府启》:“惟是鱼復之故城,虽号乌蛮之絶塞,乃如别驾,实类閒官。”
1、4个月之后,清平官(宰相)高智廉命其子善阐(昆明)侯高升泰率领滇东乌蛮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
2、献中记载,古代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
3、这样一“所”馆舍共房54间,六所共房324间,376间中多出的52间,就是乌蛮市的铺房。
4、普贵,北宋初年乌蛮(今贵州大方一带)人。
推荐阅读:乌蛮鬼
5、《中国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及现状》中则进一步指出《蛮书》中提到的东爨乌蛮,可能是现在的黑彝的先民,西爨白蛮是现在的白彝的先民。
6、前述自杞国是南宋时期以乌蛮为主体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乌蛮即罗罗,也就是今天彝族的先民。
7、梳乌蛮髻,插金凤钗,衣紫绣短袍,着青丝轻履,胸前挂龙纹匕首,额上书太乙神名。
8、乌蛮归人著黑色衣,衣长曳地;白蛮妇人著白色衣,长不过膝。
9、月余,复西征乌蛮。
10、西爨白蛮文化的覆盖范围,《蛮书》卷四说:“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
11、矩儿夫妇也于其后救出困在乌蛮江苗营中的木兰。
12、磨些蛮,亦乌蛮种类也。
13、东部以乌蛮为主,西部以白蛮为主。
14、奚、鲜卑,南方的安南、占城、南蛮、乌蛮、白蛮等族。
15、东爨爨震、西爨爨?见形势变化很快,不能观望,便自动到总管所在地降附于隋朝。”《元史?地理志》:“弥鹿部(今泸西县),唐初为羁縻州,东爨乌蛮弥鹿等部所居。
16、拓东节度使驻善阐府(南诏别都,昆明市),管辖东爨乌蛮三十七部。
17、又有初裹五姓,都是乌蛮。五姓人大喜,相继归降。
18、东晋以后,爨氏内部互相争夺、兼并、分裂,至唐代初叶分为东爨和西爨,东爨称为“乌蛮”。
19、经济和文化,乌蛮白蛮也有区别。
20、爨归王妻阿姹(音诧chà)母家是乌蛮酋长。
21、南诏国有白蛮作基础,有乌蛮作辅助,具备了发展的条件。
22、原来的哀牢、昆明、云南、弄栋、青蛉、河蛮等蛮名也随之消失,就是唐代初期“乌蛮”、“白蛮”的界限也不复存在,出现了共同的专用名称。
23、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
24、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
25、隶有六姓,以服饰分,其一为“白蛮”,余为“乌蛮”。
26、宋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隶大理国石城郡。
27、唐太宗时期,洱海地区的白蛮、乌蛮各部落为了统领权长期争斗。
28、就种族来说,主要有白蛮和乌蛮。
29、据清乾隆《广西府志》载:“原为东爨乌蛮弥鹿部所居,大和间(公元827?835年),南诏蒙氏并其地,宋时析为师宗、弥勒二部,大理段氏莫能制。
30、方山谷中,生产落后,所以白蛮要纳税,乌蛮只纳贡表示降服。
31、今山与贵县界相近,亦谓之乌蛮山。
32、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四:“?老杜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川峡路人家,多供祀乌蛮鬼。
33、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
34、西爨征服乌蛮(东爨),徙居后,乌蛮得自立,南诏国王世世与乌蛮通婚姻,让乌蛮徙居西爨故地,乌蛮自然对南诏和好,助南诏防御来自剑南的攻击。。西爨征服乌蛮(东爨),徙居后,乌蛮得自立,南诏国王世世与乌蛮通婚姻,让乌蛮徙居西爨故地,乌蛮自然对南诏和好,助南诏防御来自剑南的攻击。
35、地区为中心的主要居民白蛮和在北方的乌蛮。战自青羌连白蛮。
36、勿邓的一部分,属乌蛮系统。
37、兀良合台分兵入察罕章,盖白蛮也,所在寨栅,以次攻下之。隋唐时期,又有乌蛮和白蛮的称呼,并由他们建立了南诏国。
38、唐朝辖下本有乌蛮七部,阿蒙即乌蒙部。
39、战争促成白蛮乌蛮大迁徙,只剩下一部分乌蛮还向唐朝贡。
40、地区为中心的主要居民白蛮和在北方的乌蛮。
41、乌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
42、[东爨]----[乌蛮]--|《艺苑雌黄》谓乌蛮鬼。
43、wūmán guǐㄨㄇㄢ?ㄍㄨㄟˇ乌蛮鬼(乌蛮鬼)即乌鬼。
44、《艺苑雌黄》谓乌蛮鬼。
45、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为东爨乌蛮部落所居,部酋首领名“师宗”,后演化为县名,隶剑南道戎州都督府南宁州陇堤县地。
46、两宋属东爨乌蛮磨弥殿部。
47、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
48、至唐初称为爨、南诏(唐)大礼(宋)为乌蛮或东爨乌蛮。
49、频繁的战争使“西爨白蛮,东爨乌蛮”的各个部落分别割据。
50、北会同馆六所,依中轴线排列六组相同的馆舍,正中为乌蛮市。
51、由姓氏变为族名,最早见于樊绰的《蛮书?名类篇》,记述西为白蛮,东为乌蛮。
52、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
53、[东爨]----[乌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