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税:xià shu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田赋名称。 唐 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旧唐书·代宗纪》:“﹝ 大历 五年﹞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四升。秋税,上田亩五升,下田三升。”2. 建中 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宋 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 元 代在江南仿 唐 代两税法征税。 明 代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 清 代分上忙、下忙两期征收。
1、夏税每亩三合?秋税每亩五升?又纳秸一束(十五斤)。
2、夏税一也,而茶椒有粮,果丝有税。
3、湖广宣慰使张国纪建言科江南夏税,让极言其非便。后又按夏税?和买?绢一半折钱的比例?推广于各路。
4、秋八月,免河南、南畿被灾夏税。
5、报平安,秋粮夏税咄嗟儿办⑶。
6、州县徵赋,民或逾额输纳,世祯限夏税五月,秋粮九月,先给“易知单”,示以科则定数。
7、此时所谓两税仅指夏税(钱)、秋粮(米)的征收而言了。
8、福州原有夏税及身丁钱共两万九千七百四十四贯?经此蠲放?只留下夏税七千零六十九贯?身丁钱超过夏税三倍以上。据《宋史》记载,北宋天圣年间,永康胡库人胡则官至兵部侍郎,为官清廉,爱护百姓,曾奏请免除衢、婺两州身丁钱。
9、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⑥。
10、二月壬辰,免山东被灾夏税。
11、食货志二》:“租曰夏税,曰秋粮,凡二等。
12、秋八月甲戌,免顺天被灾夏税。
13、免除当年内郡包银俸钞和江南夏税的十分之三。
14、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15、但若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则知:除了杂赋合并于丁粮以外,并且丁赋亦有归并于田粮办纳的趋势,而田赋中夏税又有归并于秋粮中征纳的趋势。
16、丙戌,免淮西领贼州夏税。
17、它的施行的结果,大半就是夏税与秋粮的合并,不再分开。
18、六月丙戌,免陕西被灾夏税。
19、若夏税一例不放,则人户必至逃移。
20、时有旨倚阁夏税,遂奏乞并阁秋苗,不俟报行之。
21、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22、在不少地区?和买额超过夏税额?成为南宋的重赋。
23、莅任?看须知》:“户房经管应徵解给夏税秋粮,丁差徭役,杂课等项。
24、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25、壬申,免北京被灾夏税。
26、始建两征法,夏税与秋粮。甲申,免南畿被灾夏税。
27、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28、癸酉,以旱免京畿夏税。
29、明代两税,秋粮远重于夏税(兼指税率及税额而言)①。
30、元朝统一江南之初?只在江东、浙西征收夏税。
31、甲申,免南畿被灾夏税。
32、户部有五案,一曰户税案,“掌夏税”。
33、夏税无过八月,秋粮无过明年二月。
34、夏四月戊戌,诏蠲京省被灾逋和、杂课,免今年夏税,赐复一年。
35、在江南地区,则大体上仍沿宋代两税之制,夏税输棉、丝等物,秋税输粟及一部分折钞。
36、福州原有夏税及身丁钱共两万九千七百四十四贯?经此蠲放?只留下夏税七千零六十九贯?身丁钱超过夏税三倍以上。
37、十二月,免山西、河南被灾夏税。
38、己丑,免山东被灾夏税。
39、秋粮夏税利利索索全团体赛。
40、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41、九月丁酉,免陕西被灾夏税。
42、明代夏税不得超过八月,秋税不得超过次年二月。
43、南宋初将上供、和买、夏税绸绢改为折价输钱,称为折帛。
44、分夏税和秋苗簿。
45、丁未,免陕西平凉六府旱灾夏税。
46、四月,申减属县科纽秋苗夏税木炭月桩经总制钱二千缗。
47、丙申,赦蜀,归俘获,除管内逋赋,免夏税及沿征物色之半。
48、夏税一升六合,共田六亩二分四厘科粮一石,外夏税一斗。
49、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徵之,使一年而出者分为十年,及至所值之年一如馀年,是银、力二差又并入於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
50、宋承唐制?两税按纳税时间分为夏税和秋税。
51、全县有田地山塘48655亩,应纳税粮:秋粮米1280石,夏税米8.1石。
52、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徵之。
53、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
54、蠲黄、池酒息六十余万贯,三县秋苗畸零万五千余石,夏税畸零绸帛四千五百余匹、丝七百余两、绵一万三千余两、麦二千余石。
55、秋七月丙子,免山西夏税之半。
56、本书贡赋一门,便详述各项税则、朵钱、夏税、物帛、小麦、秋税、糙米、折帛钱、进贡、进物帛、上贡纸、酒课、税课、茶课、盐课,各县亦分载租税、酒税等,其项目繁多,数目很大。
57、秋七月癸巳,京师地震,乙未,免山东夏税。
58、时夏税折布钱太重,彬奏乞?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