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帐:jí zhà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谓登记户口、田地、赋税等的簿册。《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十道巡按,以判官二人为佐,务繁则有支使。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元典章·台纲一·内台》:“户口流散,籍帐隐没,农桑不勤……及贫弱冤苦不能自伸者,委监察并行纠察。” 明 文徵明 《送周君天保知来安叙》:“其事有祠祀,有学校,有传置廥积,有河堤道路,有科差,有籍帐。”★簿籍帐册。《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
1、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貌阅活动,隋政府籍帐增加了164万余口,收效确实比较明显。
2、根据吐鲁番出土唐代户籍并参考日本所保存的古代籍帐?可知唐代貌阅还通过“过貌形状”记录下人体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表记?以及其它特征。
3、古时也称户版、丁籍、黄籍、籍帐。
4、二年(764)诏令:天下户口,由所在刺史、县令据当时实在人户,依贫富评定等级差科(差派徭役和科税),不准按旧籍帐的虚额(原来户籍上的人丁、田亩、租庸调数字)去摊及邻保。从唐宋到清代,井盐生产每困于虚额,井户深受重累,如井老泉枯、土石堙塞、涨潦灌井、柴草不继等,都直接影响着井盐的产量,可是历代对于井盐的课额只增不减,因此井户长期在穷困苦痛之中。
5、在文帝下诏检查户口,以防止偷漏赋税时,高颖又提出“输籍法”,凡民间赋税,皆记其数于籍帐,使州县长吏不得随意增加减少。
6、州县每年六月要勘造一次职田籍帐,申报尚书省。
7、掌管财政的三司架阁库,收藏户口、赋役籍帐。
8、刺词、过所、公验、度牒、告身和籍帐等。
9、这种籍帐记载职田四至、田租标准等,称之为“白簿”。元丰初诸路共约有职田二百三十四万八千六百九十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