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从:nì có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犹逆顺。指违背事理与顺应事理。《南齐书·萧遥光传》:“逆从之数,晈然有徵,干纪乱常,刑兹罔赦。”
1、该论文总结养正徐图法,反激逆从法、大方复治法、内外贯通法、培补脾肾法、斩关夺隘法、随机
2、但事既昭晦,理有逆从。
3、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4、今尔朱披猖,又能去逆从善。
5、《素问?三部九候论》亦道:“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
6、破县,欲逼使降,面斩二士以怖之,嗣复骂曰:“自古妖贼岂有长久者,尔当去逆从顺,因我而归朝,官爵尚可得,何为协我使降”?
7、《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
8、《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9、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10、《素问?刺逆从论》:“少阴不足,病脾痹。
11、“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12、《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
13、《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
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分部逆从,各有条理。
15、那样有七方十剂的差别,但是配穴处方的原则,以及先后缓急、标本逆从等治法,仍然是一样的。
16、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17、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
18、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以辅叔之议。
19、显晦逆从人莫测,教人争得见行藏。
20、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21、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谓噫”。
22、《素问?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
23、【?然】jiǎo rán明白貌.《南齐书?萧遥光传》:“逆从之数,?然有徵。辨别脉象的大小、浮沉、滑涩,别其左右、上下、前后,以求五脏四时逆从。
24、对此,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
25、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26、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以先《针》。
27、倘心怀恃字任意胡行,或气势自豪,或闲散自惰,或多言好胜,或逆从取愧,店中各伴初犹忍让三分,久则作如仇敌。
28、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
29、二是反激逆从法,如在热盛火炎的病证而用大剂寒凉的方中加入少量温通之品,或在寒盛阳微的病证应用温热重剂中加入苦寒药,峻补方中略加消导,攻泻方中又加入补正之药等。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效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30、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31、《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32、卷上论眼病病因及治则共18论;卷下论眼病制方之法,详述君臣佐使和正反逆从等配伍原则。
33、若脾胃阳虚,寒气客于胃,则纳化失职,其气厥逆从下而上,出于口而为噫气。
34、《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
35、今寡人恐叔逆从政之经,以辅公叔之议。
36、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多由脏气伤损所致,尤以肾伤、心神浮越为常见。
37、《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
38、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阳有余,病肉痹寒中。
39、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40、次早,天使还京?陈?令监中取出段氏、李助及一行叛逆从贼,判了斩字,推出南丰市曹处斩,将首级各门枭示讫。
41、《医门法律》:“逆从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逆其病而治之;以寒治寒,以热治热,是从其病而治之。
42、寒气客于胃,则纳化失职,其气厥逆从下而上,出于口而为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