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达德:sāndádé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指智、仁、勇。《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朱熹集注:“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三达德系指智仁勇三者而言。孔子尝以此三者为君子之道,如在[论语.宪问篇]中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后[中庸]以智仁勇三者为三达德,其言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里所说的五达道,即五伦;智仁勇三者,则为三达德,「所以行之者三」,即以三达德来行五达道。「所以行之者一也」,此处所谓「一」,则指「诚」。 智仁勇三德在我国先秦儒家典籍中常分开来讲,而把三者合论的,除前引孔子之言外,[礼记]中亦需三者并举,如[礼运篇]载:「子曰:『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中庸]有:「子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及「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人类的活动永远离不开「知」与「行」的,而一切知行活动的本源,则完全受着人类心性的支配。性是「天命」的,也可说是天赋的,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生生不已的动能而言。这种动能,照[中庸]所说:「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概可分为两大类,一为仁性,是人类上贯于精神性天道的成己的力量,一为知性,是人类上通于物质性天道的成物的潜能。前者系行(诚)的活动的根本,为知(明)的实践;后者是知(明)的活动的泉源,为行(诚)的依据。仁性与知性,非但为人人所共有,而且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人如果呈显了部分仁性,必能连带呈显部分知性,这是就人的先天潜能的作用来讲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人发挥了部分的知性,也必能连带发挥部分的仁性,这是就人的后天修学的效果来说的。人类就是这样藉着后天修学努力以触发先天精神的潜能,再由先天潜能的发挥,来促进后天修学的效果。在天赋(自诚明)与人为(自明诚)力量的交互循环作用下,由偏而全的逐步将知性与仁性尽情发挥出来,最后达到「止于至善」也就是「至诚」的境地。这种彻上彻下,通内通外,合天人、知行而为一的工夫,便是孔门修学的一贯主张。 上述所谓的「智」指的就是「明」的工夫,所谓「仁」指的便是「诚」的工夫。至于「勇」,则可说是人在认知(明)及成德(诚)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助力与推力,是原本伴随着智(明)与仁(诚)而存在的,是与仁、智(知行)(明、诚)不可分割的。 关于勇与知、仁的关系,可引[孟子]所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及朱熹之言:「知言则义精而理明,所以能养浩然之气,如言正是格物、致知。」以为说明。这里「知言」就是「不惑」的意思,亦即知性的高度发挥。所谓「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就是「养勇」的意思。[孟子]又说:「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这里指出「养勇」的根本工夫即为「持志」,也就是发挥仁性。等到知性、仁性得到充分发挥,那麽所养之气(勇),便能「至大至刚」,能「配义与道」,使我们在「成己」和「成物」两方面都能「止于至善而不迁」。也就是合「智仁勇」三达德为一的「至诚」、「至圣」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跪矩」的境界。 [孟子]书中记载孔子弟子子贡的话说:「学不厌,智他;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这里将仁、智并举而不讲勇,应该解释为仁者智者心里,勇融合在仁性知性之中,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论语]有:「仁者必有勇」,而[中庸]亦说:「知耻近乎勇」,便是此义。 另[中庸]又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朱熹于此曾就达道与达德加以解释,说:「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言,则所以知者,如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这里朱熹把生知安行说成智,学知利行说成仁,可能不太合理。因为生知安行,是就天赋(性)来说的,是以仁为主的。学知利行是就人为(教)来说的,是以智为主的。[论语]中记载孔子之言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故以生知安行为「仁」,学知利行为「知」的说法较为妥切。 [中庸]作者把智、仁、勇三者,都看作是「性之德」,合为三达德,而「所以行之者一也」,这里的「一」则指的是「诚」。后来朱熹的注解是:「一则诚而已!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共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程伊川也说:「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所以[中庸]更说:「知斯三者(指智仁勇),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作者:程运★智、仁、勇。语本《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1、三达德”与核心理念(办学思想)之“三元育人模式”互相兼容,成一有机系统,是“三元育人模式”必然的逻辑延伸,并赋予它哲学根底。果如是,则五育三达德之校风既成,教评会之教育念亦得以实践,而五堂会之先祖一代忠贤余忠襄公风采,更能薰陶莘莘学子,流传后世,发扬光大。
2、立会标榜智、仁、勇三达德,以德育、智育、体育三育结合,表彰博爱,宣扬武术,寿人寿世。
3、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
4、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5、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6、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
7、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8、三达德,就是智、仁、勇。
9、公司采用中庸之道的五达道调节干群,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人际关系,中庸之道培养三达德的智,仁,勇,来修炼自身。
10、三达德”具有永恒的价值,与时常新,不仅在古代,即便在当今,同样是人们应当具备的美德。
11、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12、在塑造人物方面,本书最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成功建立了一代儒侠「智、仁、勇」(三达德)的光辉典型。
13、知、仁、勇”三达德,实以“仁”为统摄,为核心,三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14、《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15、我们希望,要发掘每个人的潜在智慧、善良本性,以及道德勇气,就如童子军一样,我们要让他们具足智仁勇的三达德,都能有佛教戒定慧的三无漏学。
16、即言“知、仁、勇”是通行于天下古今的美德,在历史上也叫“三达德”。
17、孔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18、而其中之得力,则实在三达德(三达德:三种常行的美德。
19、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20、智仁勇三达德之总称也。
21、鹰”还可视为校训“三达德”之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