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佚:jí y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辑录散佚的有关资料。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六节:“他们利用自己在文字、音韵等学科方面的成就,对儒家经典和诸子史籍进行了注疏、辨伪、校勘、辑佚等工作,作出了不少成绩。” 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序》:“把 唐 宋 已佚的各种诗话,采集编订,使昔人辑佚的范围更为廓充一些。”★ 辑,聚集、收集。佚,通逸,散失。辑佚,又作辑逸,聚集散失之意。古书在传播流通过程中,由于受到天灾、人祸、兵燹等影响,部分散佚或全部亡佚,但其残篇、遗文、片言、只语往往散存于它书,辑佚即是指将散存在现有各类文献中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重新搜集摘录出来,汇聚编排,使其尽量恢复原书面貌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也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献的辑佚有两种,一为单纯的辑佚书,当原书完全亡佚,如有引文可供收集,则将其辑出,以存其书于万一。如申不害〔申子〕早已亡佚,清人严可均和马国翰皆有辑本。尸佼〔尸子〕亦久佚,清人汪继培有辑本。一为辑佚文,辑佚文又可分3类,即辑补缺佚,即原书尚存,但已有残缺,非原书全貌,如〔汉书艺文志〕着录〔墨子〕71篇,今本〔墨子〕存53篇,已非全帙,清末孙诒让将古书所引〔墨子〕语有不见今本者,逐一辑出,成〔墨子佚文〕,附〔墨子闲诂〕后。辑补脱佚,即原书似完存,在校勘过程中,时有佚文辑补,如刘向校订〔孙卿新书〕(即〔荀子〕)32篇,今本〔荀子〕也32篇,然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辑得〔荀子〕佚文4事。辑拾漏佚,即编辑别集、总集有当收而漏收的诗文,或因某种原因有意弃收的诗文,后人读书时,有意无意中拾得而补之,如北宋末年薛昂收集王安石诗文成〔临川先生文集〕100卷,流传至今。但百卷之外,诗、词、文佚篇尚多,清乾隆间张青刻南宋季璧〔王荆文公诗笺注〕50卷,所载诗篇较〔临川先生文集〕多72首。清末陆心源辑拾佚篇为〔临川集补〕1卷,刻入〔群书校补〕。辑佚的意义,在于丰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中国较早从事辑佚工作的是宋代黄伯思(?-1118)和王应麟(1223-1296)。黄伯思曾从马总〔意林〕及李善注鲍照〔舞鹤赋〕中辑出已佚的〔相鹤经〕。王应麟则有感于〔易〕学独传王粥,〔尚书〕只存〔伪孔传〕,便从群书中缉出有关郑玄〔易注〕、〔书注〕的材料编成〔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辑夫在清代最为兴盛,如清乾隆间编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已亡佚的古代典籍385种4,946卷。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大规模的辑集古代经史子集四部佚书的宏举,如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达580余种,卷帙繁富。现代辑佚工作,更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往前推进,尤其是历来不受重视的集部文献,也多有所获,如〔宋诗话辑佚〕、〔元曲选外编〕、〔永乐大典戏文〕等。同时,古文献的不断出土和发现,都为辑佚工作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作者:沈津
1、孙星衍辑《物理论》1卷,存《平津馆丛书》乙集之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太玄经》10余条;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七十五辑有赋6篇,文1篇。
2、他在史海中钩沉辑佚,于文物间爬罗剔抉,可谓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若论嘉惠后学、金针度人,这三本书名副其实。
3、中攻郑学,有《郑志疏证》若干卷,《三疾疏证》一卷,《圣证论补评》二卷,《鲁礼??义疏证》一卷,《六艺论疏证》一卷,《孝经郑注疏》二卷,《驳五经异义疏证》一卷。另如宋氏《易》、《尚书大传》、蔡邕《月令章句》、翼奉《齐诗学》、《礼三正记》、《五经通义》、《春秋释例》、《太康地记》、《三五历纪》、《甘公新经》、《石氏天官》、《六艺论》、《五经析疑》、《圣证论》、《字书》、《帝王世纪》、《尸子》、《文子》、《桓子》、《新论》、《物理论》以及各种纬书的零散文句,虽大多已收入清朝学者的辑佚类著作中,但还有不少为《五行大义》所独有。
4、王灼诗文辑佚
5、明人祁承烨在《澹生堂藏书约》中的《藏书略》,对辑佚的理论和方法有十分精彩的论述。
6、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中辑有《刘文龙(菱花镜)》的二十一支曲子。
7、谭佛雏: 《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3年。
8、其一是辑佚书体例的本子,为王漠《汉魏遗书钞》本。
9、另如宋氏《易》、《尚书大传》、蔡邕《月令章句》、翼奉《齐诗学》、《礼三正记》、《五经通义》、《春秋释例》、《太康地记》、《三五历纪》、《甘公新经》、《石氏天官》、《六艺论》、《五经析疑》、《圣证论》、《字书》、《帝王世纪》、《尸子》、《文子》、《桓子》、《新论》、《物理论》以及各种纬书的零散文句,虽大多已收入清朝学者的辑佚类著作中,但还有不少为《五行大义》所独有。
10、元代以前的秘册佚文,往往一字不易地全行录入,许多古籍赖此得以保存,对于辑佚、校勘的价值极大。
11、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现择其要,依次介绍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析津志辑佚?岁纪》)中书省户部向皇帝、太子、后妃、诸王、宰辅及各种中央官衙进送春牛。
12、清儒王仁俊作《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则认为,“毕、变音近,犹言万变术耳。
13、【出处】:《宋元戏文辑佚?张资鸳鸯灯》:“吃了万千控持,谙了无限磨难,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14、计算机具有模糊查询识别能力,在古文献的考证、辑佚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15、(章学诚《校雠通义?补郑》篇)南宋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写有一篇《书有名亡实不亡说》,是最早提倡和研究辑佚理论与方法的文献,标志着辑佚学的发端。
16、据《中国丛书综录》记,《玉函山房辑佚书》的《洞极真经》的版本有?环馆本、重印本、楚南书局本。
17、并且做一些古代训诂音义的辑佚工作。
18、对一些众说纷纭、久悬难解之重大问题,笔者尽可能地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搜遗辑佚,综汇诸家,钩沉剔微,据实考述,略抒己见,以求教于方家。如《宗乘》、《道教》、《报应》、《神鬼》、《怪异》、《工艺》、《饮食》、《古玩》、《八法》、《丹青》、《草木》、《鸟兽》、《搜遗》等共十五类。
19、所以,我们在利用前人的辑佚成果时,应该小心别择,防止误引误用。
20、清代学者开始对此作了许多辑佚、考证工作,成绩显著,但仍有一些问题尚待澄清。
21、诗集一依底本为序,所辑佚诗附后;词按调编排;文按文体编排,以辞赋、诏令、奏议、公牍、书启、赠序、序跋、论说、杂记、箴铭、颂赞、传状、碑志、哀祭、祈谢为序,无法归入以上各类的则附后。
22、对其学者之风,学养深厚之力,一位著名诗人在上世纪80年代即评其诗文“风流炳焕,辞理优赡赅博,滔滔汩汩,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时,利
23、《玉函山房辑佚书书》有《伊尹》一卷。
24、《玉函山房辑佚书》为清人马国翰所编。段玉函等一批文人雅士纷纷聚集于绡山。
25、辑佚本《雷公炮炙论》即为该丛书中之一种。
26、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27、上述志书全佚,有辑佚文字行世。
28、类书辨识、考证、校勘、辑佚,引籍谨严,持论精辟。
29、拥有的书甚多,达五十四部,另附二种,为:周亮工:《读画录》,张庚:《国朝画征录》,胡敬辑《国朝院画录》,黄钺:《画友录》,钱泳:《履园画学》,冯金伯:《国朝画识》,冯金伯:《墨香居画识》,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蒋宝龄撰、蒋?生续《墨林今话》,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李玉?:《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李?之:《清画家诗史》,盛叔清:《清代画家增编》,江铭忠编《清代画史补录》,洪业辑校《清画传辑佚三种》,潘曾莹:《墨缘小录》,陈文述:《画林新咏》,汪兆镛:《岭南画征略》,李放:《八旗画录》、《画家知希录》、《皇清书史》、附秦祖永《桐阴论画》,叶铭:《国朝画家书小传》,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金梁辑《盛京故宫书画录》,震钧:《国朝书人辑略》,马宗霍辑《书林藻鉴清代篇》,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吴长元:《燕南小谱》,小铁道人:《日下看花记》,留春阁小史辑《听春新咏》,半标子:《莺花小谱》,张际亮:《金台残泪记》,杨懋建《辛壬癸甲录》、《长安看花记》、《丁年玉笋志》,四不头陀:《昙波》,余不钓徒传、殿春生续:《明僮合录》,谭献:《增补菊部群英》,兰生:《评花新谱》,邗江小游仙客编《菊部群英》,谭献:《群英续集》,余嵩庆:《撷华小录》,蜀西樵也:《燕台花事录》,萝摩庵老人撰、谭献注《怀芳记》,无名氏编《菊台集秀录》,不著撰人:《新刊菊台集秀录》,王韬:《瑶台小录》,情天外史:《情天外史》,陈澹然:《异伶传》,众香主人:《众香国》,播花居士:《燕台集艳》,蜃桥逸客等:《燕台花史》,谢素声:《杏林撷秀》,张次溪:《燕都名伶传》。
30、引文均注出处,辑佚有校订,并有案语疏通隐奥。
31、这种忠于原著、信而有征的实事求是之态度是辑佚工作的生命,也是判断一部辑佚之作是否具有学术价值的标准。
32、谭佛雏: 《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3年。
33、第二部分是正文,将三张现存诗文分别结集,每人别集一律首先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及作品流传情况,再运用传统的考据与训诂方法对三张现存诗文进行辑佚、校勘、考订与注释,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小论文。历史上研究《内经》的群体主要有两大类:校勘训诂家类和医学注释家类。前者以段玉裁、胡澎、俞樾、孙诒让、于鬯等皖派朴学家为核心力量,治学风格上偏于文理的考证;后者以王冰、吴昆、张介宾、马莳、张志聪等医学大家为主要代表,治学风格上偏于医理的解释。当代著名医学文献研究专家钱超尘则明确提出了“校诂派”与“注释派”两大派别概念。
34、宋代学者不仅动手搜集佚书,而且还对这一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理论,郑樵就提出了“书有名亡实不亡”的观点,他说“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有不可以求者,有不可求者”,这一论点对后世建立辑佚理论和方法颇有影响。
35、明代祁承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补充了郑樵的观点辑佚在清代最为兴盛,成为专门的学术事业。
36、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佚本。
37、刻录元代地方风俗的《析津志辑佚.风俗》一文中对这一习俗有着明确的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
38、汇编”下分杂纂、辑佚、郡邑、独撰五目,“类编”下分经、史、子、集四目。
39、《笺注》在系年、校勘、辨伪与辑佚等方面亦有收获。
40、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遍”(章学诚《校雠通义?补郑》篇)南宋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写有一篇《书有名亡实不亡说》,是最早提倡和研究辑佚理论与方法的文献,标志着辑佚学的发端。
41、六辑佚古书,辨别真伪及对当代文献的保留三个方面。
42、三是附有光绪十五年章丘李氏所刻《玉函山房辑佚书续补》十一种十四卷、《目耕帖续补》二卷,以及光绪间蒋式?撰辑《玉函山房手稿存目》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书後》三篇。
43、现传《雷公炮炙论》,为近人张骥辑佚本。
44、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
45、自宋明以来,治秦制、汉制者代有人出,从《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到《秦会要》,从《容斋随笔》、《廿二史札记》到《十七史商榷》,直到孙星衍诸公对秦汉制度史籍的辑佚与整理,都是嘉惠学林的名山事业。
46、《太平广记》采入颇多?清人陆心源据以辑录佚文4卷?编入《群书校补》?稍有遗误?所辑佚文并不都出自薛
47、为恢复原书旧观,缪荃荪、林艾园、陈尚君、贾二强等学者曾作过辑佚工作。今在前人基础上,新辑出佚文15条。
48、第二部分是正文,将三张现存诗文分别结集,每人别集一律首先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及作品流传情况,再运用传统的考据与训诂方法对三张现存诗文进行辑佚、校勘、考订与注释,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小论文。
49、《玉函山房辑佚书》将之辑佚成卷。
50、1870年(同治九年),济南泺源书院山长(即院长)匡源,请山东巡抚丁宝桢协助,从马国翰亲属处借出《玉函山房辑佚书》书板,经过进一步整理,于4年后连同《目耕帖》一并印刷,分订100册行世,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51、在这项工作当中,辑佚《会稽郡故书杂集》是一个最为显著的例子。
52、《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套装上下册)》不仅能满足目录学家“纲纪群籍,簿属甲乙”、史学家“辨章学术,剖析源流”、藏书家“鉴别旧椠,雠校异同”、读书家“提要钩玄,治学涉径”之需,也可用于辑佚、访书、出版、医学史研究,是一部用途广泛的医籍总目。在罗什以前,从事《般若》研究的,不下五十余人,或读诵、讲说,或注解经文,或往复辩论,或删繁取精而为经钞,或提要钩玄而作旨归,或对比《大品》、《小品》,或合《放光》、《光赞》,从而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产生种种不同的说法,而有“六家七宗”之分。
53、北宋唐诗文献的整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唐人别集的辑佚与校刊;
54、为“汲冢书”之一种,至南宋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是辑佚本。
55、著有《王魏公集》20卷,明中叶后散佚,今存《永乐大典》辑佚本收入《四库全书》、《豫章丛书》。
56、别辑佚文考与杨炫之传亦列在附编内。
57、鉴于材料缺乏,本人从诗歌本身着手,从中辑佚、整理出线索,作为论述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