嚆矢:hāoshǐ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庄子·在宥》:“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成玄英疏:“嚆,箭鏃有吼猛声也。”唐陈越石《太甲论》:“司马氏之有天下,其始也未尝不伊不周,其终也未尝不羿不浞,皆取伊周以为嚆矢也。《孟子》曰:‘无伊尹之心则篡也。’有旨哉!”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肃宗》:“推其本原,刘文静实为厉阶,仅免於危亡,且为愚夫取灭之嚆矢,不亦悲乎!”柯灵《香雪海·水流千里归大海》:“而这二次成功的演出,也就成了后来中国话剧运动的嚆矢。”★响箭,有声的箭在发射时,先闻其声,后见箭至。比喻事物的开始。《庄子.在宥》:「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接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也称为「骲箭」、「鸣镝」、「响箭」。
1、西汉昭帝八岁即位,因为年幼,遂选韦贤、蔡仪、夏侯胜等名儒入授于御前;后宣帝诏诸儒讲五经于石渠阁,为侍讲之嚆矢。
2、在宥》“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
3、上海是当时最开放的地方,光绪、宣统间,即有郭凤仙专演武旦戏兼工武生,这是坤角演武戏之嚆矢。
4、《庄子?在宥》:“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
5、这是坤角演武戏之嚆矢。
6、《庄子?在宥》:“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
7、陈先生乃中国学界泰斗,他的那本书似为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嚆矢。
8、これは公儀公認の主君押込の嚆矢となる。
9、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
10、唐朝沙门之有敕葬,实以师为嚆矢。
11、嚆矢:响箭。
12、南条氏在牛津大学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文献研究之嚆矢。
13、蒋介石为告慰入缅官兵,命其“文胆”陈布雷捉刀撰拟《告入缅将士电稿》,称“我国军出国御寇,此役实为嚆矢,成败荣辱,关系匪浅,务望振励奋发,矢敬矢慎,以建协同一致杀敌致果之殊勋,造成反侵略战争之胜利,是所厚望。
14、⒂嚆矢:hāo shǐ响箭。
15、其后阮元得影钞本,著录于《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其中云:“自来作长短句者,未尝不以入声押韵,而此以入声分隶平、上、去三声,盖后来曲韵之嚆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