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hànxué 基本解释:(1)[theHanschoolofclassicalphilology]∶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2)[sinology]∶对中国的研究,尤指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详细解释:1.汉代经学中注重训诂考据之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学者崇尚其风,形成与“宋学”相对的“乾嘉学派”,也称“汉学”。清代汉学治学严谨,对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有较大的贡献。但存在泥古、繁琐及脱离实际等流弊。又称“朴学”。清赵翼《题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近时风稍衰,汉学又哮吼。”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乾嘉之世,文网日密,而奇才异士,无以自见,争言汉学,析辩异同,以注疏为文章,以考据为实学,琐碎割裂,莫知大体。”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他比我年长,读书很多,对文字学、汉学颇有研究。”2.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记日本国人语》:“日本之讲汉学,自伊藤仁斋始。”莫东寅《汉学发达史》七:“东来教士及欧洲本土学者,相携并进,至十九世纪,汉学(Sinology)於焉确立。”3.指私塾。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故农民宁欢迎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汉学Hànxué(1)[theHanschoolofclassicalphilology]∶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2)[sinology]∶对中国的研究,尤指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 汉学是指前汉、后汉四百年间的学术。曾国藩在[圣哲画像记]中指出:「自朱子表章周子、二程子、张子,以为上接孔、孟之传,后世君相师儒笃守其说,莫之或易。乾隆中,闳儒辈起,训诂博辨,度越昔贤,别立徽志,号曰汉学。摈有宋五子之术,以为不得独尊,而笃信五子者,亦屏弃汉学,以为破碎害道,齗齗焉而未有已。」又其[欧阳生文集叙]亦云:「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均在说明汉学有别于宋学。 清代学者姚鼐,分中国学术为义理、词章、考证三途;依曾国藩的说法,宋学为义理学,汉学为考证学,考证学注重名物度数,义理学注重微言大义。 由于王学末流,流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诞妄似狂禅,顾亭林等乃提出「经学即理学」之主张,并举古代汉学以为学者准绳,进而排斥宋代学术。自亭林攻击晚明学风空疏,而以「经学即理学」为号召以后,清代学风乃日趋朴实。 中清学者戴东原为学在精求正诂,通三代典章制度,因以确知义理之归;他说:「今人读书,尚未识字,辄薄训诂之学;夫文字之未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未能通,妄谓通其心志,此惑之甚者也。」论者又曰:「有汉儒之经学,有宋儒之经学,一主于训诂,一主于义理,此愚之大不解者,夫使义理可以舍经而求,将人人凿空得之矣,奚取乎经学。唯空凭胸臆之无当于义理,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然后求之训诂,训诂明则古经明,而我心所同然之义理,乃因之而明。占圣贤之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昧者乃歧训诂义理而二之,是训诂非以明义理,而训诂何为。义理不存乎典章制度,必流入于异端曲说而不自知矣。」东原「凡事必追根寻源,以明其真象,广徵博据,以断其是非,无徵不信,未获十分之见,虽先儒之说,亦不敢附和。」此种客观求证精神,态度十分谨严,东原此一治学精神,可为正统经学派(正统汉学派)的代表。 论乾、嘉学术,不能不推原惠栋,东原初期治经,则颇受惠栋之影响。王昶撰[惠定宇墓志铭]曰:「自孔贾奉敇作正义,而汉魏六朝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之说并废。又近时吴中何氏焯、汪氏汾以时文倡导学者,而经术益衰。先生生数千载后,耽思旁证,探古训不传之秘,以求圣贤之微言大义,于是吴江沈君彤、余萧客、朱君楷、江君声先后羽翼之,流风所被,海内人士无不重通经,通经无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发之。」以惠栋为清代朴学之先导。而惠栋一派治学方法,梁启超尝以八字蔽之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清代学术都推尊汉儒,论者多称清学为汉学;其实初清顾、王、颜诸家所治并非汉学,中清戴、段、二王(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治亦非汉学,其纯粹的汉学仅惠氏一派足以当之。 中清惠栋一派之宗旨,主张凡学说出于汉儒者,皆当遵守,不敢有所出入;其有敢指斥者,则目为信道不笃。其后,阮元(文达)辑[学海堂经解],即以此为标准,故顾、黄、阎、胡诸名着,皆摈不录,盖以其不醇。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此派在清代学术界功罪参半。笃守家法,令所谓汉学者,壁垒森固,旗帜鲜明,此其功也;胶固、褊狭、盲从,排斥异己,以致启蒙时代之怀疑精神、批评态度几夭阏矣,此其罪也。」 惠栋尝谓:「汉人通经有家法,故有五经师。训诂之学,皆师所口授,其后乃着竹帛,所以汉经师之说,立于学官,与经并行,……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余家四世传经,咸通古义,……因述家学,作[九经古义]一书。」此可见惠氏一派治学「是古非今」,专以「古今」为是非之标准。故王引之指称曰:「惠定宇先生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于惠栋一派之治学,颇有微词。 惠氏治学不问「真不真」,唯问「汉不汉」,且汉儒经说,派别极繁,其两说绝对不相容者甚多,欲盲从其一,则不得不驳斥其他。梁启超述中清正统派汉学家治学,有独特之学风,计列出特色十条,其第九条谓:「正统派(汉学)学者,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此种为『学问而学问』之态度,治一业而终身以之,铢积寸累,先难后获,无形中可使后学者受一种人格的感召而奋兴问学。用此种客观的科学的研究法治学,能使吾辈心细,读书得间,能使吾辈忠实,不欺饰,能使吾辈独立不雷同,能使吾辈虚受,不敢执一自是。」认为清代汉学家客观治学之精神,皎然有不可掩者,不能一味排斥。 探究清代学术思想之流变,初清可谓为明学之反动时期,以经世学为其学术之中心。中清为清学(汉学)全盛时期,此期学术则以考据学为中心。钱牧斋[初学集.与卓去病论经学书]谓:「六经之学,渊源于两汉,大备于唐、宋之初,其固而失通,繁而寡要,诚亦有之,然其训故皆原本先民,而微言大义去圣贤之门犹未远也。学者治经必以汉人为宗旨,汉不足,求之于唐,唐不足,求之于宋,唐宋皆不足,然后求之近代,庶几圣贤之门仞可窥,儒先之钤键可得。」此一议论虽俨然乾、嘉汉学家口吻,然尚不失为持平之论。--作者:程运★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造句】近年来,汉学研究蔚为风尚,已成世界显学。★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造句】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精于汉学闻名。★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考据,故后世称朴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相对称。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
1、这些轮船一般往往这么干,好露一露它们能多么贴近得一擦而过,可又能碰不到我们。有的时候,大轮盘把一根长桨咬飞了,然后领港的会探出脑袋,大笑一声,自以为挺帅的。港大校长徐立之教授期望雷教授能够带领港大文学院成为人文学科的学术重镇:作为著名汉学家,雷教授是一个具学术理念及对人文学科的教育及研究有承担的学者。
2、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
3、其实,为了寻找“铜豌豆”与日本的接点,我专门请教了汉学家佐藤晴彦教授,起先他没有找到,可过后不久。
4、根据法国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虚形式同印度教轮回仪式有关,步虚曲腔同传入中国的“梵呗”有关。
5、敦煌曲谱是1900年一位姓王的道士在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后被法国的汉学家伯西买下带往法国,现珍藏在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6、承担质正官重任的多为朝鲜李朝资深的汉学专家,他们所质正的内容也极其丰富,既有韵书,也有吏文,还有教材等。
7、清代汉学自顾炎武开山,阎若璩、胡渭奠基,惠栋开创,戴震集其大成之后,至乾嘉时期,已臻于极盛,学者无不靡然向风。
8、高本汉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培养汉学家的工作。
9、摘要美国的汉学家对中国的认识是认识中国的视角之一?费正清是公认的美国中国学的创始人,他以历史学家的身份研究中国,并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从而形成了他的中国观? 《中国新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中国观的总结。
10、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
11、《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生》:“先生友某公强先生见之,先生持论侃直,不稍下。
12、1938年5月,又派蔡一宾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转延安大学)去学习建军之道,还派杨飞彤到武汉学习游击战术。
13、吴有能, ( 1997 / 06 ) ,唐君毅先生的爱情哲学初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汉学研究中心主办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 (新加坡) 。将收入大会会议论文集。上述这些话是10月5日联合早报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曾增博士受访时所说的,相信广大的读者群众早已见过了。
14、翁方刚对汉学家在语言文字方面作出的贡献还备加推崇,说“平心而论,《说文》、《尔雅》之训诂,《释文》之音义,厘然具存,唯在学者善取尔。
15、内容涵盖“辞赋流派、辞赋化石论、辞赋申遗论、辞赋革新论、辞赋汉学论”,这些学说的创建,极大丰富了辞赋文化,对辞赋革新创新意义重大。
16、《中国西部语音研究》是他获得广泛声誉的汉学专著。
17、这是伯希和汉学地位奠定时期。
18、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王兰泉》:“勘方家渊堤工时,按册丈量,无偷减情迹。
19、19世纪中后期汉学书院与科举关系论略
20、在《近代汉学变迁论》中指出:“江戴之学,兴于徽歙,所学长于比勘,博征其材,约守其例,悉以心得为凭。
21、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金榜》:“儒者於《周官》军数往往杂引《管子》释之。
22、摘要参照杨宪益、戴乃迭伉俪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教授的两种英译本,通过实例对比分析,探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楹联翻译,证明社会符号学对译文质量的评价以及译者风格的分析所具有的潜力和可应
23、永嘉学派的调和手段最主要的是通过“以史学补汉学之短”这一重要途径展开的。
24、汉学中吴派的代表人物。
25、孙诒让学术成就在海外倒是很有影响,日本就成立了“孙诒让学术研究会”,日本汉学家曾分两批专程到孙的墓前默哀祭扫。
26、他的这一见解及由之引发而出的疑古思想,虽然“高出当时笃信汉学的经学家之上”(2),但在当世的汉学家看来却属于旁门外道而绝非正宗的经学,这使崔述之学始终无法进入清代学术的主流。
27、洽闻?识,笃志汉学。
28、老首长让黄振中多向周汉学习。
29、由他编纂的《纲鉴甲子图》被送往欧洲出版,引起西方汉学家的注意。
30、清邹容《革命军》第二章:“中国士人,又有一种岸然道貌,根器特异,别树一帜,以号于众者,曰汉学,曰宋学,曰词章,曰名士。
31、黄河漂尸数日,多如麦秸,其惨状亘古未闻,震惊中外……驻军司令官小野,精通汉学,残暴恣睢,嗜血成性。
32、道光六年(1826)著名桐城派宋学家方东树写成《汉学商兑》一书。
33、喜汉学,并注意搜集乡邦文献。
34、翟理斯的好斗,特别是学术上的争论,与他对汉学的热爱和稔熟密切相关。
35、《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围绕着日本汉文小说〈孙八救人得福〉的历史民俗背景解读》,1998年8月苏州社会史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后修改发表于台湾《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6月。
36、自幼学习汉学,精通儒家经典。
37、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将扬州学派定义为清代汉学的又一分支,是汉学发展至高峰并开始走向衰落时期的一个学派,它的形成稍晚于皖派。
38、清赵翼《题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近时风稍衰,汉学又哮吼。
39、清代乾嘉汉学德性思想的特点探析
40、除李泰棻、郭象伋、阎肃、荣祥4位负责人外,通志馆还聘请了20余名蒙汉学者,将他们分为内务组和外勤组。
41、此外,《驳五经异义》还有清王复、孔广森、黄?、袁钧等多人的辑本,分见于《榕园丛书》、《艺海珠尘丛书》、《通德堂遗书所见录》、《汉学堂丛书》、《郑氏佚书》等丛书之中。
42、文章主要通过梳理中西诗学传统及其交叉点即西方汉学界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比较不同诗学传统的共通与歧异,同时借此个案来考察跨文化过程中概念变化及意义生成的复杂语境。此外,私隐政策声明亦将适
43、二卷本除为马国翰所辑外,《汉学堂丛书?经解?逸书考》中亦有考辑。
44、王先谦汉学研究与书院传播
45、自幼修习汉学,爱好武技。
46、根据森谷克己对汉学的研究,他认为宗法社会的功能是:(一)祭祀祖宗;(二)逢年逢节时合族的聚餐;(三)亲族的丧服;(四)同宗不婚的习惯;(五)经济功能,即古时所谓“兄弟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于宗,不足则资于宗”一族内财产之有无相通办法。但也有因反复感染与周围组织如气管血管等粘连紧完整切下确有困难,不必勉强,可行内膜剥除术,术中仔细探查囊腔与食管气管之间有无相通,术中利
47、这是从他们的过去截取的渊博学问,同时也带有市井的况味---还有什么比得上算命更受欢迎?“真像是牛津的汉学家出的试题,就只是有什么她抓不住的含义,她断定是典型的日本作风,无心的幽默中未驯的野性。张爱玲1医生正给她诊查,随后就断定她的健康良好
48、他精通汉诗的格律声韵理论,著有《文镜秘府论》,专论中国骈俪文学,不仅给日本汉学和汉诗以极大影响,而且也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
49、卡拉汉学院是环太平洋地区最好的脑科医疗中心
50、世纪以后法国汉学复兴,但仍然继承耶稣会的传统。法国人关心的是中国的文献典籍,专注于对中国文化的知识性研究;而美、英人则对中国社会表层方面的问题更感兴趣,当时的英文期刊大量登载关于中国社会习俗、婚嫁丧葬、住宅服饰、吸**裹小脚等方面的文章,而法国刊物对此无甚反应。秦晖
51、除了这21个遗字,黄羲平透露说,其实他还发现了另外2个武后遗字,这样总共是23个遗字。”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阎若璩》:“石经残碑遗字见於洪适《隶释》者五百四十七字。
52、嗣后为加强本中心之学术研究功能,奉部令于1987年11月,更名为汉学研究中心。
53、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王鸣盛》:“与王侍郎兰泉先生、钱少詹大昕、吴内翰企晋……相唱和,文悫以为不下嘉靖七子。
54、琴斋往在海外,於治泰西文字之余,笃嗜汉学,已孥刀刃石遣兴。
55、盖少为方闻士,且生于典籍之区;乾隆朝佐当道治四库七阁之事,于名公卿老师宿儒,毕上下??,万闻千睹,因勒成《汉学师承记》八卷,使两汉儒林家法之承受,清代经学之源流,厘然可考。凡夫体国经野,考俗准治,正民类物,莫不厘然大备,于以佐王政之行也,胥在是矣,志既成,辱承问序,余自度岭而南,键户不出江门之风月,崖海之波涛,西樵白云之幽深奇谲,未暇一一尽揽。
56、如惠栋三世传经,精研《易》学,首标汉帜,江藩对其推祟备至,盛称“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不仅于书中元元本本地记述了其思想主张、学术传承和治学成就,还特别表彰其对汉《易》的研究,使“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灿然复章矣”(《汉学师承记》卷二)。
57、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