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勘:mókā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唐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称“磨勘”。宋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戊午,詔应南郊行事官,并付三銓磨勘,优与处分。”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唐制,郊祀行庆,止进勋阶,五代肆赦,例迁官秩,本朝因之。孙何、耿望言其非制,定三年磨勘进秩之法。”《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四年》:“审官院初引对京官於崇政殿,迁秩有差。京朝官磨勘引对自此始。”2.科举时代对乡、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称“磨勘”。清陶福履《常谈·磨勘》:“唐开元二十五年,礼部侍郎姚亦奏请应试进士等唱第讫,其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此磨勘所由昉也。国朝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始磨勘乡试硃墨卷。乾隆元年,户部侍郎李紱奏请增派翰、詹、科、道官磨勘。”3.查核。《太平广记》卷三八○引唐谷神子《博异志·郑洁》:“或十日方一去,但云磨勘文案未毕,所言受罪亦不见其餘,但拷问科决而已。”宋范仲淹《再奏辩滕宗谅张亢》:“一面勘鞫干连人,并将已取到庆州钱帛文帐磨勘。”4.反复琢磨;钻研。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但忆与彭民望作悲秋长律七言四十韵,不欲重用一字,已乃令亡弟东山细加磨勘,有一字乃復易之。”明高攀龙《答顾泾阳先生论格物》:“但子细磨勘,似説得稍阔。”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塘南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澈心境者矣。”★推求学理。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江右学王门案五.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塘南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彻心境者矣!」古时勘察官吏的成绩。唐.德宗〈磨勘内侍官结阶敕〉:「并结阶累勋阶者,并且当司磨勘,具衔奏来。」明、清科举时,对乡、会试卷,按例须进呈,派翰林院儒臣覆核,检查词句、书法是否符合规定,称为「磨勘」。见明.黄佐《翰林记.卷一一.评驳进呈试录》、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一七.礼部磨勘》。
1、疏请慎简学官,磨勘文体,?定礼制。
2、此後十馀年间,他「不通时相书,不请磨勘,不乞任子,不序封爵,以终其身,常优国,无怨怼意」(均见《宋史》卷三八二《李弥逊传》,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
3、太宗淳化三年(992)置磨勘京朝官院,掌考核京朝官。
4、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
5、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
6、诸进纳出身人磨勘,至从义郎止”。
7、张舜民《画墁录》载:宋仁宗病,药未验,召草泽医,始用针自脑后刺入,针方出,开眼曰:“好惺惺!张舜民在《画墁录》中载,柳永登第后,成了选人,经过三任六考,磨勘期满,却在晋升京官时被吏部卡住了,不放改官。
8、举人程度渊情弊昭著,应详细磨勘。
9、随后,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②。
10、《唐文拾遗》中,唐德宗有个《磨勘内侍官结阶敕》:“累勋阶者,并且当司磨勘,具衔奏来。
11、孝宗特下诏“减二年磨勘,堂除差遣”①。
12、胡宿子宗尧磨勘,以保官亦令循资。
13、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三十四岁,春试南宫。后又以举人徐景春试卷磨勘一案,再受降五级调
14、欲诏理官,活几人者与减磨勘。
15、淳化三年(992),又设磨勘京朝官院,简称磨勘院,专任京朝官的考课事务。
16、于是弥逊落职,十余年间不通时相书,不请磨勘,不乞任子,不序封爵,以终其身,常忧国,无怨怼意。
17、同时置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掌考核幕职州县官。
18、宋范仲淹《奏乞将边任官员三年满日乞特转一资》:“主兵武臣并都监巡捡寨主监押等,自来与诸处武臣班行,一例五年磨勘,既劳逸不均,又迁转无别。
19、随后,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
20、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
21、查阅甲历,须由门下给事中、中书舍人、吏部格式郎中与甲库令史共同核实,唐代称为磨勘、勘合或检勘。
22、肆任拾考,有改官举主柒员,与磨勘”。
23、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三省言:武举绝伦人辛育等十六人弓应法、弩射得,与三班借职,减五年磨勘,边上指使差遣,依令支赐……”“癸未,赐特奏名进士诸科刘必以下同出身,假承务郎、京府助教、文学323人,武举进士贾君文等23人。
24、二十一年(1756),始令磨勘官填注衔名。
25、淳化四年(993)改磨勘幕职、州县官功过,引对黜陟。
26、明宋濂《故赠奉议大夫磨勘司郑公墓志铭》:“公退而叹曰:‘试艺所以困天下英才,吾尚可溺而未省乎?
27、次年,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
28、历任十考,有改官举主七员,与磨勘。
29、主持官员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名称。
30、磨勘转宣德郎,移将作监丞,营缮事,伙而领之,以勤济应期办事,为当时称。
31、直史馆、判三司磨勘司。
32、随后,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为河南尹张全义所和,岁时给遗特厚,出入其门,欲署幕职,坚辞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