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shǒu jì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语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篤。” 河上公 注:“守清静,行篤厚。”《后汉书·羊续传》:“﹝ 羊续 ﹞坐党事,禁錮十餘年,幽居守静。”《晋书·王湛传》:“﹝ 王湛 ﹞遭父丧,居於墓次。服闋,闔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 唐 王维 《赠房卢氏琯》诗:“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神化》:“释言‘真空’, 老 言‘守静’,皆以神化为无有而思超越之。”★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语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河上公注守清静,行笃厚。
1、众人听了,大都点头称是,随即默然无言,宋大仁叹息一声,转身走回了守静堂中去了。
2、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
3、此外,还有食气辟谷、胎息养形、守静存神、存思致神等仙道方术,以及尸解和白日升天两种成仙形式。
4、须知大隐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
5、唯贤守静不与众同。
6、致虚极,守静笃(dǔ)。
7、如有志者,得观止法,悟踵息真机,工深静笃,即观冲脉。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儒家讲燕坐,讲知止;佛家讲禅定。
8、一百五修道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安心,再虚心以炼神,互相为用,则藏府气血之循环,可以缓和而得养,免致外强中乾,急促失调浮躁不宁之弊,自可长生。
9、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道常无名,朴。
10、曰:“子昭拔自贾竖,年至耳顺,退能守静,进能不苟。
11、于是有旨,命其传?弟子守静凝和法师笪净之入见,喻德意焉”。
12、守静堂旁边就是众弟子起居的回廊小院,不过因为人数太少,屋比人多,每个人都独居一室,就连新来的张小凡也有了一间。
13、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14、均要求在行气之际,凝神净虑,专气致柔一乎吸吐纳时,要做到轻、缓、匀、长、深。如何充分发挥“玄览”的职能,老子认为应该进行“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的修炼。
15、从此刘巴再也无法施展其才干,甚至谨慎到“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16、护心乃保持心的本性,是在技击的动态中,保持清净心、平常心态,禅入武式、武自禅出、动中守静、静中生动,动静在瞬间变化,一式接连一式,重如泰山、轻若鸿毛、起伏转折、变化迅速、精、气、神、协调一致,具有内外相合的特点。
17、老子主张虚静,守静笃,以柔克刚。
18、我们就这么默默无言僵持着,恭默守静,各自“怀着鬼胎”。
19、再听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20、碧静堂东南墙上开有一门,名“茜园门”,门前有石桥一座,过石桥可进入绮春园。这般惊人的绿芒剑气从守静堂中源源不断地射出,将齐昊二人又向后逼退了整整三丈。
21、古之善之为道者,“致虚极、守静笃”、“上德若谷、上白若辱”。
22、《文子?守静》:“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
23、(又名刘宏伟,笔名三息,静堂),法号妙清,(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桐柏水帘寺印恭大法师弟子)男,1967年10月12日生于河南省邓州市,现居郑州。只是,并没有人敢当面向苏茹说起此事了,面对着停灵在守静堂中
24、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25、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26、动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27、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儒家讲燕坐,讲知止;佛家讲禅定。
28、很希望自己是一棵树,守静,向光,安然,敏感的神经末梢,触着流云和微风,窃窃的欢喜。脚下踩着最卑贱的泥,很踏实。还有,每一天都在隐秘成长。黎戈
29、《韩非子?用人》:“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
30、譬如老子主张“顺乎自然,清境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知足常乐。
31、地处房山区青龙湖畔,西沐燕山叠翠雾岚,东浴青龙湖浩渺烟波,远眺北京国家森林公园万千气象,距市中心复兴门35公里,且通过莲石快速、京石快速、阜石快速均可转瞬即达,尽享阳光湖景,出则尽享城市繁华,进则安守静怡家园。
32、【示例】宋?范仲淹《举许渤签署陕府判官事状》:“?许渤?登仕宦后,自守静节。
33、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34、迟志邦,字犀之,号仁弓,斋名静笃。老子倡「守静笃」的「无为」形上学。
35、《隶释?汉小黄门谯敏碑》:“君商时度世,引己倍权,守静微冗,韬光韫玉,以远悔咎。
36、明李东阳《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37、如何充分发挥“玄览”的职能,老子认为应该进行“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的修炼。
38、恍惚者指似来非来,若有若无,杳冥者深昧莫测也,这些联兆景象只有在“至虚极”、“守静笃”中体验之,稍纵即逝。
39、齐昊惊魂稍定,连忙向守静堂方向恭声道:“多谢田师叔手下留情。
40、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41、服阕,阖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然,有公辅之望。
42、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43、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44、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
45、我长公主则不然:避荣守静,退藏于密;端操正色,进寡其辞。
46、他们走过守静堂口,张小凡向里看去,只见灯火全熄,漆黑一片,只有月光洒在堂前,颇有些阴森森的味道。
47、晋张华《情诗》之二:“幽人守静夜,回身入空帷。
48、齐昊微笑地指了一下守静堂外,道:“便是我这位林师弟了。
49、《云笈七签》卷九:“衣?而?在素洁也,居陋而隐守静笃也。
50、盛青崖嗣师名守静,自号退密山人,明末进士桐城人。
51、要求人们“致虚极,守静笃。
52、才子张文冕欲投靠汪守静遭汪拒绝,却被刘瑾看重,收于门下,成为刘瑾的头号智囊。
53、静”与道家、道教有难以割舍的渊源关系,如静坛音乐、静因之道、静运两目法、静中坐炼法、静坐法仙术、《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等,《道德经》中亦有“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第八章)、“守静,督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第十六章)、“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第三十七章)等。
54、至虚极,守静笃。
55、吴静为了说明守静去欲,他提出“恬淡无为”“不悲不乐”,这样才能使元气畅和,这就是通往仙界的重要步骤。
56、须知大隐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这些观点《周易参同契》从未有所说明。
57、夫履信思顺(4),生人之善行(5),抱朴守静(6),君子之笃素(7)。
58、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59、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60、盖虚无者,即是致虚守静,更立玄牝之法。
61、经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
62、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观念;《易经》关于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穷神知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文质彬彬”,“中和”为“美”的主张;《淮南子》“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的审美观;《墨子》“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的主张等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古代书法理论的形成。
63、如《道德经》(10章)“载营魄抱一”,“致虚极,守静笃。
64、希望自己是一棵树,守静,向光,安然,敏感的神经末梢,触着流云和微风,窃窃的欢喜。脚下踩着最卑贱的泥,很踏实。还有,每一天都在隐秘成长。
65、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66、「勿助勿忘」,才是守静之道。
67、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dǔ)。
68、“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
69、修道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安心,再虚心以炼神,互相为用,则藏府气血之循环,可以缓和而得养,免致外强中乾,急促失调浮躁不宁之弊,自可长生。
70、一个人的时候,听着歌,品忧伤的旋律,独自一人,墨守静谧,将真实的自己淡淡放逐。。。不知道何去何从,习惯了随遇而安,渐渐熟悉孤身一人。仰望星空,繁星布空。宇宙之大,且真的只有一人欣赏?
71、如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的见解。
72、汉小黄门谯敏碑》:“君商时度世,引己倍权,守静彻冗,韬光韫玉,以远悔咎。
73、太祖从容谓始兴王曰:“沈璞奉时无纤介之失,在家有孝友之称,学优才赡,文义可观,而沈深守静,不求名誉,甚佳。
74、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的思想。
75、宋苏轼《和陶<归去来兮辞>》:“守静极以自作,时爵跃而鲵桓。
76、致虚极,守静笃。
77、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78、《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