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jiédùshǐ 基本解释:[governorofoneormoreprovincesinchargeofbothcivilandmilitaryaffairsduringTangDynasty]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成为一种荣衔●详细解释: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其初,仅于边地有之,安史之乱后遍设于国内。一节度使统管一道或数州,总揽军、民、财政。宋以节度使为虚衔,辽金沿置,元废。唐韩愈《河南府同官记》:“其后由膳部郎中为荆南节度行军司马,遂为节度使。”《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绍兴年间,行在有个关西延安府人。本身是三镇节度使。”亦省称“节度”。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宣和中復幽州,乃建为永清军节度,以命郭药师。”清袁枚《随园随笔·唐制节度观察二使不并置》:“唐制节度、观察二使不并置,故节度常兼观察处置等使。崔珙为凤翔陇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节度使jiédùshǐ[governorofoneormoreprovincesinchargeofbothcivilandmilitaryaffairsduringTangDynasty]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成为一种荣衔★职官名。唐代所设,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要政,当时事权甚重。宋以为虚衔,元废。简称为「节度」、「节使」。
1、四月,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因义武节度使王处存暗通李克用,深为忧虑,与成德节度使王?结盟,举兵进攻义武,派遣大将李全忠率军6万攻击易州,王处存领军三万抵抗死战。
2、当时的延州节度使周密在人地生疏的延州采取了与文官集团结盟以壮大自己权势的策略,导致后晋年间文官集团在延州的发言权一度达到鼎盛时期。
3、北宋节度使虽经改革,权力大不如昔,但地位、待遇明显高于过去。
4、五代后晋的宋州节度使赵在礼,在任上弄权牟利、强征苛敛,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5、一百六达奚抱晖一方面请求朝廷任命他为继任节度使,另一方面,他又秘密地召唤李怀光的部将达奚小俊,率军前来支援他协防,私图相互勾结。
6、二百朱全忠同州报捷破敌万余,斩将数员,僖宗李俨得奏表大喜,拟诏加封朱全忠河中行营招讨副使,汴州节度使,命其再往河间府与诸侯会合进兵长安。
7、昨日刚拜了清海军节度使,穿着戎装进延福宫向皇上谢恩,当真英姿飒爽,俨然是位英武的小将军……
8、且说牛僧孺来扬任淮南节度使,让杜牧在其手下做一小小幕僚。
9、建中三年,河朔三镇联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共同对抗唐廷。
10、田氏世袭魏博节度使一职,盘踞魏博四十九年不入朝廷,不忠之心昭然若揭。
11、一镇节度使日理万机,定州又是处在契丹人南下的要冲之地,孙方简日日都要防备契丹人南下,确实也没空来理会他一个小小的亲军侍卫。
12、即遣兴圣宫使耶律寿宁、给事中知制诰李奎充祭奠使;天德军节度使耶律卿宁、大理卿和道亨、河西军节度使耶律嵩、引进使马世卿充两宫吊慰使。
1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时话倒是说过一句肺腑之言,‘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14、唐朝末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担心自己的卫队会反他,于是派亲信臧廷范去找亲家梁王朱温帮忙。朱温趁女儿办丧事之机,出兵把罗绍威的卫队消灭,进而占据魏州。罗绍威只好供应军饷。他引狼入室,铸成大错,后悔莫及。
15、因此,担任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的人选不仅要统兵临戎,而且更能威服边圉、绥靖两番,使边境无风尘之警。
16、这一职能,他被授予宣武节度使冠军。
17、但地方节度使依然在捍卫边疆以及钳制监司方面,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
18、玉笥飞帆说:今盗贼并起,节度使割据,官员腐败,朝廷无力,阉宦乱政,至令百姓水深火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19、八英烈遗孤女红线学得世外秘功,为报潞州节度使养育之恩,违背师嘱,从而演绎出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爱恨情缘。
20、具体措施,第一步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
21、城内设置过总管府、大都府、节度使、安抚使等重要军事政治机构。
22、一百北宋节度使虽经改革,权力大不如昔,但地位、待遇明显高于过去。
23、在地方,则削夺节度使权力,以文臣为知州、知县;废除“留州”。
24、今盗贼并起,节度使割据,官员腐败,朝廷无力,阉宦乱政,至令百姓水深火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25、在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大唐朝廷任命在家养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大军统帅,加封其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军镇守潼关。
26、宪宗对藩镇控制的手段有:武力征服,财政改革,任命宰相为藩镇节度使。
27、李勉会同节度使李忠臣、马燧等人进军讨伐,大破之,田悦仅以身免,李灵曜北走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