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输电:zhí liú shū diàn基本解释:将发电厂发出的交流电,经整流器变换成直流电输送至受电端,再用逆变器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送到用户的一种输电方式。具有线路投资少、不存在系统稳定问题、调节快速、运行可靠等优点。主要应用于远距离大功率输电。●详细解释:将发电厂发出的交流电,经整流器变换成直流电输送至受电端,再用逆变器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送到用户的一种输电方式。具有线路投资少、不存在系统稳定问题、调节快速、运行可靠等优点。主要应用于远距离大功率输电。
1、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线路结构的研究与实现
2、19世纪80年代首先成功地实现了直流输电。
3、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是控制保护部分。
4、直流输电的控制和保护二次系统是国产化的重点,而脉冲发生器是控制和保护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5、摘要介绍了换流变压器和平波电抗器的概况,展望了轻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
6、直流输电工程
7、换流站直流侧谐波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与直流输电线路邻近的通信线路的干扰上。
8、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换流站由于自身的非线性,换流站将产生谐波电压和电流注入它连接的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
9、仿真结果表明:当南桥、华新换流站发生直流输电单双极闭锁以及交、直流侧短路故障时,不会给系统带来稳定问题。
10、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
11、该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所采用的调制方法是非线性的,且适用于多机电力系统c6
12、Hvdc系统是高度可控的,其中控制系统是直流输电技术的核心。
13、仿真结果表明:当南桥、华新换流站发生直流输电单双极闭锁以及交、直流侧短路故障时,不会给系统带来稳定问题。直流输电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与其基本控制器的性能息息相关,附加控制器又是提高交直流互联系统运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
14、提出了一种针对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的协调恢复控制策略。
15、浙江大学发电教研组直流输电科研组.直流输电.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
16、直流输电有很多优点,在全国联网工程中,直流联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
17、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hvdc )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控制系统。
18、适合于远距离、大容量输送电力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hvdc )在我国大有用武之地。
19、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外绝缘问题
20、随着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分散自适应控制越来越显出它的优越性,将分散自适应控制技术引入高压直流输电控制领域势在必行。
21、电晕效应是特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中所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温度、湿度对直流导线电晕影响规律是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设计的依据。
22、摘要未来多个直流输电系统落点于上海地区,将构成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
23、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接线方式。
24、建设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需要一项新的联邦和地区电网战略。
25、低压直流输电信息传输
26、为提高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可靠性,从系统整体设计原则、直流控制分层、直流保护分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案。
27、的进步,直流输电有了新的发展。
28、著有《高电压直流输电工程》等。
29、高压直流输电子工业
30、目前,直流输电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
31、这三条大通道一是北部地区从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向京津唐电网的输电通道,现送电能力为2 50万千瓦;二是中部地区从葛洲坝至上海的±5 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送电能力1 20万千瓦;三是从红水河上游的天生桥水电站至广东的输电通道,送电能力近期将达到3 00万千瓦左右。
32、加拿大原计划开发和建设五端直流输电系统现已建成三端直流输电系统。
33、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特别适合类似中国这样领土广阔的国家,这些国家需要电力的中心区域一般离发电站都较远。
34、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系统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课题。直流输电地中电流对电网设备影响的分析与处理
35、太阳风有它自己的磁场,这个磁场会随著外流的太阳风电浆一起流入星际空间。不过,开发风电使得直流输电技术现在又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
36、鲁棒控制理论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附加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设计
37、控制系统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核心。
38、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在四川电网的运
39、500kv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
40、( 3 )对一个仅含有直流输电线路的系统,采用复转矩系数- - - -测试信号法,对其次同步振荡特性进行了分析。
41、本文在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关系度和零动态结合的方法设计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非线性控制器,并进行了仿真验证。
42、直流输电系统中逆变器换相失败的因素分析
43、文中关于直流输电线路谐波的分析采用abb的xlnt程序进行编译计算。
44、主要内容包括: 1基于netomac软件的混合仿真功能,建立了直流输电系统的混合仿真计算模型。
45、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滤波装置
46、到目前为止,对复杂环境中直流输电线路外绝缘特性的认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