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志:bēizhì 基本解释:[arecordofeventsinscribedonatablet]碑文和墓志●详细解释:亦作“碑志”。碑记。刻在碑上的纪念文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汳水》:“城东百步有石室,刊云‘汉鸿臚桥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而无碑誌,不知何时建也。”《新唐书·张说传》:“﹝説﹞为文属思精壮,长於碑誌,世所不逮。”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下:“﹝司马光﹞尝答孙察为其伯之翰求铭志书,歷叙多年不为人作碑志,所辞拒者数十家。”朱自清《<背影>序》:“试以姚鼐的十三类为准,如序跋、书牍、赠序、传状、碑志、杂记、哀祭七类中,都有许多小品文字。”见“碑誌”。★◎碑志bēizhì[arecordofeventsinscribedonatablet]碑文和墓志★碑志是刻在碑上的纪念文字。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也称“墓表”、“墓碣”;列于墓道前者称“神道碑”,入墓穴者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
1、【出处】《新唐书?张说传》载:张善于写文章,尤长于碑志,既谪官岳州,诗多凄婉,较前为进,人谓“得江山助”。
2、第四章,主要对庾信碑志文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3、在外地开设的商号有,钟祥石碑志成余染坊,资本1000银元;永昌厚匹头号,资本5000银元。
4、全书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文约700篇,合为74卷。
5、碑志文:起源于周穆王。
6、初,宋赵善?作《自警编》,录前辈嘉言善行以示矩?,光祖欲为刊行,熊禾以善?所编尚有未及删润者,光祖乃即善?旧本益以《典型录》、《厚德录》、《善善录》、《名臣言行录》,及博采名臣碑志之文,裒辑排比,以成是编。
7、从陆游诗作看南宋时期绍兴的农业发展陆游碑志艺术特色与系年考辨
8、魏碑是北魏埋藏(386-534)的碑志,摩崖、造像等刻石文字,在我国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9、有几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忆里,立碑志墓,偶一凭吊。钱钟书
10、存有清乾隆二十八年青田邑令吴捧回立的碑志一方,上刻“明开国诚意伯刘文成公故里”。
11、谯启凤,寿藏小河沟宅后,曾有碑志;妻赵君,寿藏青龙嘴,曾有碑志;二妻王君,寿藏屋后,无碑。
12、本文是立足于汉唐碑志的文体演变来考察韩愈碑志的正与变。
13、此次是为杭城拆城之始,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14、尤善对策、奏记及碑志。
15、浅探韩愈碑志中的文学思想
16、1983年3月,西充县人民政府重新修复杨吉甫墓地,立碑志念。
17、笔者曾在当年报章上见过刊布的一则《李直绳军门鬻书润例》,内云:“楹书三四尺,每尺一元伍角;五六尺,每尺二元;中堂横披,整张加倍;屏幅对开,每幅照楹联算;折扇斗方,每件五元;榜书篆盖碑志寿屏另议。
18、碑志杂记,皆其遗裔也。
19、谯居仁,寿藏青龙嘴白果树下,曾有碑志;妻王君,寿藏学堂坪祖茔内,曾有碑志。
20、碑林始建于千多年前,收藏汉至清代碑志两千多年。
21、首先,概括了蔡邕以来碑志文创作的基本结构形式,然后论述庾信在此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
22、陆游碑志艺术特色与系年考辨
23、在桥的东头还竖了碑志,称赞马天禄捐修兴济桥为义行善举,百世流芳。
24、遗山碑志文以记叙事情为依托刻画人物,每一篇碑志文都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传记。
25、可谓邸院舍宅准提功,夕照丛篁曲径通,试与沈陈碑志认,南唐轶事说章公。
26、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章,它包括较广,有人物记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
27、现存朝鲜半岛和唐朝关联的金石碑志共有233篇。
28、《刁遵墓志》书法浑穆舒扬,是北魏碑志中著名书迹之一。舒扬的介绍有两人物:①舒扬,原名苏叔阳,河北保定人。
29、工书,笔力雄健,隶法张迁,楷习魏齐碑志。
30、谯碧玉,妻王君,寿藏学堂坪,夫妻同茔,曾有碑志。
31、其文学成绩主要在碑志文这类应
32、院四周陈列着历代碑碣石刻,其中“周召分界石柱”、“大唐孔子庙碑”、唐代“梵文尊胜真言经幢”、唐“佛顶尊胜波罗尼经幢”、唐“金刚般若波罗尼经幢”、唐“佛顶尊胜波罗密经幢”、“北周造像石刻”、唐“线刻华严三圣像”、明代“大理寺正卿崔儒秀碑志”等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3、群公碑志多相托焉。
34、《<背影>序》:“试以姚鼐的十三类为准,如序跋、书牍、赠序、传状、碑志、杂记、哀祭七类中,都有许多小品文字。
35、为自己建筑一个碑志。你有可打算?
36、本文以高氏碑志为中心,再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试考察与高力士相关的几个问题。
37、中唐时期的碑志文中有大量的材料反映墓主受教育的情况。
38、仅辑得各体文章共七百五十余篇(计有论辩7、序跋151、奏议97、赠序82、传状46、碑志76、杂记24、碑记108、书启88、哀祭46)。
39、又《高邮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卷六?子兰府君行状》:“曾祖讳安国,康熙五十六年举人,雍正二年会试第一,殿试一甲二名进士。
40、序目失去,自卷一至三十六为文,卷三十七至七十为诗,然无碑志哀祭诸体,知是未完本也。
41、其中碑志、传状之作,居三分之一。
42、诗集一依底本为序,所辑佚诗附后;词按调编排;文按文体编排,以辞赋、诏令、奏议、公牍、书启、赠序、序跋、论说、杂记、箴铭、颂赞、传状、碑志、哀祭、祈谢为序,无法归入以上各类的则附后。
43、河头村存杨永宝家,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的奉宪勒石永示碑志,内容记述大竹溪村与河头村水利纠纷调处事宜。
44、士人、道释求铭记碑志者不绝,累获赏赐,由是畜妓妾、开门馆以招揽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