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dàojiào 基本解释:[Taoism]公元前6世纪时,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一种宗教,奉老子为教祖,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详细解释:1.道德教化。《墨子·非儒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倍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晋书·王沉传》:“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明史·孝义传序》:“观其至性所激,感天地,动神明,水不能濡,火不能爇,猛兽不能害,山川不能阻,名留天壤,行卓古今,足以扶树道教,敦厉末俗,纲常由之不泯,气化赖以维持。”2.我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张道陵根据传统的民间信仰而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初时,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金元以后分正一、全真二派。《周书·武帝纪上》:“十二月癸巳,集羣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明冯梦龙《梦磊记·观梅感梦》:“朕乃宋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端王,入承大统,素好道教,别号道君皇帝。”3.指佛教。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宋文帝﹞又遣沙门法长、道冲、道儁等往彼祈请,并致书於跋摩及闍婆王婆多伽等,必希顾临宋境,流行道教。”★◎道教Dàojiào[Taoism]公元前6世纪时,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一种宗教,奉老子为教祖,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教是中国的本上宗教,为东汉顺帝年间(126~144)沛国丰人张陵(尊称张道陵)所创立。它以「道」为最高信仰,故名。又称仙道、玄教。道教的创立,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说、方仙道诸说衍化形成的。南朝梁刘勰〔灭惑论〕中说:「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云笈七签〕卷三述道教本始称:「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并言教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真正之教,返俗之教,训世之教。云:自然之教立于元气之前,淳朴未散,为万化之祖;神明之教义说则有,据理则无,朴散而为神明,造作天地;真正之教、返俗之教、训世之教,则为道祖所授之垂世之教。又称「且斯五教,启乎一真。」可知道教总自然、神明和垂世之教而融汇为一。即以黄老道家之说为本,融摄先王神道、方仙之学,兼及其他驳杂多端的学说,融汇为一,创立道教。 道教一词,在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中说:「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对非真道的伪伎之说,道教提出批评,但仍不具有宗教组织的意义之前,张角三兄弟倡中黄太乙之道,以黄巾作号召,设三十六方以聚众,始有规模。到张道陵及其子孙,本黄老道,并参酌蜀汉的巫教,适应当地的社会需要而建立教团后,所创教团组织称为五斗米道、天师道,其后南北朝初,受激于佛教而渐有一统意识,南朝陆修静综括南方的道派;而北方则有〔魏书·释老志〕载:北朝道士寇谦之「清整道教」。南齐顾欢作〔夷夏论〕,称「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由于道教宗仰于黄老,继承和发扬了道家学说,为道家的延续和发展,故学者冠以「道家」之名。道教奉道垂教,其内容包涵甚丰,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五:「道家之说,杂而多端。」将其分为清静、炼养、服食、科教、符籙诸说。近代又有经典、丹鼎、符籙、积善、占验之分。皆就其内容分类。其教义与信仰宗旨可归纳为: 1.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道教认为「道」乃宇宙万化之本源,宇宙万物皆由道化生。〔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唐吴筠〔玄纲论〕也说:「道者,虚无之系,进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永恒常存。它主宰着万物的生化,却不自恃,而是任其自然之性,无为无私,清静淳朴,兆育万物,具有一切生灵的高尚品德。「道」化身而为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清玉册〕卷一也说:道教之来自太始大素之先,老子始发其妙,包举二仪,开辟天地,始肇万有。〔泰清诰〕则赞曰:太上历劫化生,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张道陵得太上降授真道,建立道教。老子〔道德经〕被道教尊为重要的经典,其教义思想、修持修养理论,如虚无自然、清静无为、寡欲不争、慈俭济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返朴归真等无不由〔道德经〕而发,故以修「道」为核心。 2.贵生重生,以成仙得道为目的:道教把对神仙的向往和道的信仰融为一体,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与神仙一样消遥无待,长生久视,使生命与道合一,永恒长存,从而构成了道教完美的信仰体系。提出了「仙道贵生」和「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重生思想,认为「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太上老君内观经〕)。奉道者以道为事,即要修长生久视之道,或曰神仙之道。修道的诀要在于保性命之真,即性命双修,修性即修造自己的品德,修命即修炼自己的生命。修炼的方法:凡有清静无为、寡欲不争、淡泊名利、慈俭济人、积功累德;返朴归真之道功:有吐纳导引、服食辟谷、存思守一、四时摄养、炼养精气、外丹内丹等道术。又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教义思想,主张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摄养荣卫拟天地自然之象。道教的各宗各派及他们的日常修持、斋醮活动,无不是以修炼性命之道为主旨。 3.祀神明、敬祖宗:道教自称以黄帝为宗,继承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祀神明、敬祖宗的民族传统,并使之规范化、宗教化。道教所奉的神明,上有道祖天神,下有地只山川之神,世有华夏之祖、历代贤杰和得道仙真。神明仙真所居,天上有阆苑琼宇,世上有洞天福地,令人心生向往之时,并有三十六天和地府之说,以接引众生,赏善威恶。神系虽然庞大,但却赋有理想的品德。奉祀是为彰神明之德,以励后人,让人感受神明的存在和力量,受其感化;敬祖宗则是为不忘先人。为了广宣教化,道教在沿袭改造古代斋祭神明礼仪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宗教斋醮科仪,有日常的诵经设供、有祈福禳灾的斋醮拜忏、有追荐先人的施食炼度,还有役使鬼神的符籙禁咒,使奉道之人修行。修行的宗旨是:内修道行以炼己,外用斋醮符法以度人。 4.积功累德,举善济人:道教融合儒家儒理道德观,提出「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老子想尔注〕:「夫欲宝精,百善当修,万善当备。」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欲求天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发挥了〔太平经〕「天道承负」的教义思想,宣扬善恶报应,导人向善。后来的〔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并言:非义而动,背理而行,则短命而死,罪有余辜,殃及子孙。指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神仙可冀。」 道教自东汉形成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经过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唐宋元明的昌盛,至今仍广泛流传,对中国历史、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医药学、化学、文学、艺术、民俗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对华夏民族心理的构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代高道辈出,形成了正一、全真两大道派为主的诸多道派,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道教经典总集〔道藏〕,包涵了道教经戒、科仪、符图、炼养、医药学、炼丹化学和诸子要籍等诸多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一。--作者:李丰楙★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为教祖的宗教。相传创于东汉张陵,陵着有《道书》二十篇,自号天师,故亦称为「天师道」。以符咒为人治病,讲炼丹长生之术,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时人称为「五斗米道」。始盛行于蜀郡,后经弟子广布,信徒渐增,遂正式成为道教,流传全国。【造句】长久以来,道教与儒家、佛教思想结合,融入日常生活当中,一般人难以分辨。 △玄门、玄教★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为教祖的宗教。相传创于东汉张陵,陵着有道书二十篇,自号天师,故也称为「天师道」。以符咒为人治病,讲炼丹长生之术,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时人称为「五斗米道」。始盛行于蜀郡,后经弟子广布,信徒渐增,遂正式成为道教,流传于全国。
1、道教活动至清代达于极盛,山门、道观、戏楼、钟室、殿宇诸般建筑颇具规模,遍布于山间,当地绅士、富户夏天常去山上避暑纳凉。
2、齐云山道教长期以来以正一教为主,统领全山。
3、在江西省道教第一次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4、mǎzhào wēn zhōuㄇㄚˇㄓㄠ?ㄨㄣㄓㄡ马赵温周(马赵温周)道教的四大灵官,为护法神将。
5、」另外,道教《神枢经》一书更言:「灾煞者,五行阴气之位,主有灾病;所理之方不可营造,犯则有疾病灾厄之事。
6、著作《牟子理惑论》中,也称孔子的教为“道教”。
7、在武当山耳濡目染,深受道教文化的熏陶,对武当山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倦的向老道长们求学问道,在武德和功夫技艺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提高,基于对武当文化和武当内家功夫的热爱,清风子把弘扬武当武术,向世界传播武当武术视为己任。
8、中国道教学院上海进修班举行毕业典礼
9、以后,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尤其是原始宗教、文化及其他民间信仰的合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以敬神跳神(还愿)为主的所谓“武教”,以打斋送终为主的所谓“文教”,以及由两班人马合作的水陆道场。
10、陶宏景真灵位业图将道教真灵分为七级:第七酆都北阴大帝??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11、虽说明清统治者禁止道教的许多方术活动,但这类以劝善为主的戏剧表演却是受到统治者的保护的,“凡采人搬做杂剧戏文……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说苑辩物中记载孔子回答子贡死人有知无知之间时,很明白地说:“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祀也;赐欲知死人有知无知,死徐自知之,未为晚也。
12、谶纬及道教对玄言诗兴起的影响
13、道教以农历二月八日为“芳春节”。
14、《科学与艺术》由李政道教授主编,汇集了近!"年来我国画坛名家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华君武、吴冠中、张仃、常沙娜、袁运甫等所创作的表达科学主题的艺术杰作,也有李政道教授本人的画作。
15、九顶铁刹山是辽东名山之一,为东北道教的发祥地。
16、后世便以方外人士指代舍世之人,专指佛教徒或道教徒之出家者而言。宋李颀《古今诗话?诗瓢》:“唐末蜀州有唐求,放旷?逸,方外人也。
17、道教宫观被称为神灵区,是清虚之地。
18、简举几例,1998年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灾,卢阿光先生一马当先捐资贩灾60万元;1999年9月温州地区山洪暴发,水灾泛滥,太清宫行动迅速,向区政府慷慨捐献60万元,温州市慈善总会成立捐献140万元,瓯海区慈善总会成立捐助320万元,捐献兄弟宫观建设135万元,捐助温州市道教协会110万元,旧城拆迁,西山路段改建捐助60万元,又支持将军村老协建公寓30万元,修建清风桥捐助22万元,帮助藤桥岙底乡兴造党员活动室10万元,2003年防治“非典”抗非捐资12万元,支持乐清包宅龙图庙(包公庙)30万元,印度洋海啸灾情这么严重,牵动了卢阿光先生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站在温州包公殿,眼看北京天安门,心系全球,向印度灾区捐资20万元,以表对世界灾区人民友谊之心。
19、文中所谓“将事之夕”,是指和尚们偷袭道教大本营“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之夜。
20、魏晋间民间传说有泰山府君,而道教的说法可就五花八门了(见《神仙传》、《真灵位业图》、《神异经》、《云笈七签》等),如泰山君秦?、三夭、太华真人金虹氏等。
21、道教生态伦理智慧的当代价值
22、陈用宾身居云南“军门巡抚”,既迷恋官场“一品朝衣”,又向往道教“九寰仙骨”,矛盾的心情,只有请问“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飞来的吕仙人,他该“向那头跳出”。
23、道教承袭了这种信仰,五斗米道曾以“三官手书”给人治病,将病人姓名、病情和表示悔改的忏悔写在三张纸上,一份放在山上送给天,一份埋在地下送给地,一份沉于水中,祈求天地水三官的护佑。
24、简寂观在唐以前一直是庐山道教最重要的宫观和最大的道教修炼场,鼎盛时住有道人多达五、六百人,香火称极盛。
25、与杰斯、西宫及荷之尔同为就读阿萨姆国立士官学校时期的旧友。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
26、三圣堂奉祀著道教和佛教的三位神仙吕祖、观音和关帝;
27、【浑成】道教词语,喻大道,犹言自然。
28、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在道教。
29、首先,道教具备坚定的教理,强权之道并非真正之道。
30、输出纹波的产生是由于隔离器使用DC/DC电路对隔离器的工作电源进行隔离给隔离器内部电路供电,输入信号也要先使用DC/DC电路调制成交流信号然后经过隔离部分电路进行信号隔离,隔离后的信号经解调后再转换成直流信号输出。其后,号然又取法佛教在诸天神头部加添圆光,但是,其形象是中国化的人物面貌,其创作思想深受道家哲学和道教教义的影响,其技法又是中国古铜器、汉画像砖以及古代人物画技法的直接继承,具有明显的道教美术自身的风格。
31、以上传说,道教界也颇为认同,据《太上律脉源流》记载:道教全真龙门派高道张宗?“庚午(1870年)再请传戒,时值皇亲照公府太夫人灵寄观中,师为虔诵《血盆经》。
32、武当铁布衫为道教内家传统的上乘功法秘技之一。
33、明李贽《道教钞小引》:“若一息不铭刻,则骄气作,态色著,淫志生,祸至无日矣。
34、奉祀: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清殿」。
35、岭南地理与道教南传
36、所戴之锁以寄父的名义打制,也是借道教或佛教神灵保佑小孩长命的意思。
37、论武当山道教养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38、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39、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
40、这些容貌俊美绝伦、体态婀娜多姿的女仙使道教的得道成仙的宗教理想更加富有美感。
41、他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
42、奥莱清楚地知道教练执教的难度之大。
43、道教生命观精髓对现代人的意义
44、现在有的道教徒对自己所戴的道巾,不知所然,殊不知所顶戴的道巾乃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45、明《正统道藏》以及《万历续道藏》卷帙浩瀚,网罗繁富,内容博杂,是研究道教的主要资料库。
46、游戏以深厚博大的道教文化为切入点,以《道德经》、《庄子》中的人物为衍生,
47、高丽的上元灯会,也加入了颇具道教色彩的唐乐、歌舞戏。
48、如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它的世俗欲念十分浓厚,它关心的不是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而是如何长生不老和升仙之道。
49、道教的戒律书可分为戒、律、科、清规、功过格和善书六类。
50、⑤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