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塞:yānsāi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堵塞。宋苏舜钦《江宁府溧阳令苏府君墓志铭》:“本朝执政子未有在銓调者,又何独湮塞若是之久耶!”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通惠河》:“岁久沙衝水击,几至湮塞。”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絶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1、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2、连年旱涝,皆缘河口湮塞,旱则无以灌溉,涝则不能疏泄,累致凶歉,官民俱病。
3、康熙《仁和县志》:吴越王开井有九十九眼,今湮塞仅存三。
4、求八卦河之湮塞而疏导之,访民俗之淫恶而痛治之,凡应兴革者,皆奋然勇为。
5、进入清代渠道逐渐湮塞。
6、可见滇池很早就有湮塞不畅的问题。
7、到了元代,地方官吏筑坝围田,据为已有,遂渐湮塞。
8、横陇湮塞已二十年,商胡决又数岁,故道已平而难凿,安流已久而难回。
9、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或已湮塞者8处。
10、岁远苦湮塞,我来事疏导。
11、时水利失修,南湖湮塞严重。
12、记载:“世传唐太真故里,有井曰杨妃井,久已湮塞,乡人为立杨妃庙焉。州境旧有通商渠,距淮三百,岁久湮塞,祚疏导之,遂通舟楫,郡无水患。
13、又归仁堤下旧有涵洞,穿鲍家河以达安河,久经湮塞。
14、治水,采取疏导的办法,即顺应水的自然之势,因势利导,而无事于人工的堵截湮塞。
15、千年浪井几经兴废、湮塞,终于重焕历史古韵,成为信华城市广场的风雅之地。
16、城中素无水,宋熙宁间凿数井,皆湮塞泥不可食。
17、井今湮塞,遗迹仿佛存焉。
18、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通惠河》:“岁久沙冲水击,几至湮塞。
19、多从往来,浅狭湮塞,请开浚。
20、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21、北魏时已湮塞。
22、湮塞已久的老鹳河故道30里,撤向建康(今南京)。清咸丰六年(1856)大地震中,谷口被湮塞而为大泽。
23、于是女娲铸炼了五色石去补苍天,斩下大龟的四足当顶天柱;她为了救中原众生,杀死了黑龙,用芦灰湮塞洪水。
24、其时宫内“旧井湮塞,僮仆汲水道远”。
25、值娄江湮塞,江南大饥,瑚上当事救荒书,皆精切可施行,而时不能用。
26、县有石塘陂,岁久湮塞,募民浚筑,溉废田百余顷,邑人为立生祠。
27、公里,现在已被湮塞)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就歼,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
28、不久渠道又多湮塞。
29、久经湮塞,损田十之八九。
30、解放后水路逐渐湮塞,依赖公路运输。
31、今魏欲就平易以通梁、益,故复开旧道也据北魏太原王远《石门铭序》,谓此门汉永平中所穿,湮塞久之。
32、苏州与昆山之间的阳澄湖则与娄江的湮塞有关。
33、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一个融山、水、岛、峡等风光于一体的高山淡水湮塞湖泊景区。
34、民国时,府城南山门,因建设杭徽公路而埋入地下,护城河也已湮塞。
35、成化《杭州府志》:吴越王开井凡九十九眼,合湮塞仅存数井。
36、明洪武元年,调弦穴口完全被泥沙所湮塞,两岸的堤防也百孔千疮。
37、禹的重要经验是没有采用鲧的湮塞法堵水,而是疏导之。
38、景区系古冰碛湮塞湖形成的自然风景区。
39、向者潮泥湮塞,水溢为患,请自封家渡古江开淘至大通港。
40、藕池口早在五代时即已存在,北宋以后湮塞,直至1852年藕池堤溃不筑,藕池河再次形成。
41、臣恐一、二十年后,全湖湮塞,尽变为田,不独郡城失险,即粤省亦坏其东藩。
42、而泗州之汴口遂废,汴水湮塞,?桥亦废。
43、当时南湖年久失修,湮塞严重,他循陈浑开南湖旧迹,浚湖修堤,恢复蓄泄之利。
44、瑾廉得旁近有白沙、马袅、清水三河,可资蓄泄,年久湮塞,率民?治。
45、并董劝民间,自于田畔多开沟洫,民力不足,官助其成,岁岁修治,毋许湮塞。
46、六年(1856)大地震中,谷口被湮塞而为大泽。
47、再向内里走,有一咽喉地段,因年久湮塞,勉强可爬入。
48、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
49、岁久不修,井以湮塞,癸未之秋,阳新石荣?荩午襄理馆事,言于总董呈家驹子昂,重加修葺,淘其秽积,浚其污垫,于是泉脉复通,其水味之应时而甘果不虚也,……斯井在文昌阁下,在久不改而灵异殊常,今兹塞而复通,井养而不知其为吾两湖文明大启之象乎,爰瓷石为阑属予铭之,垂际久远,余故序其缘起如此。
50、明末清初已湮塞不可寻。
51、溢出,以为雨征,旬月后渐复湮塞。
52、一直到了明代,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清朝初年才渐趋湮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