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政:xíngzhè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刑法政令。《国语·周语下》:“出令不信,刑政放纷。”唐柳宗元《封建论》:“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清郝懿行《补<宋书·刑法志>》:“其刑政如此,其下畏服,莫敢犯禁。”★刑法政令。《荀子.王制》:「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则兵劲城固,敌国案自诎矣。」《文选.卜商.毛诗序》:「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1、原因是杨坚针对北周末年“刑政苛酷,群心崩骇”(《隋书》卷一)的局面,大崇惠政,躬履节俭。
2、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
3、虽夙夜惟寅,思弘道化,而刑政未能允中,风俗尚多凋弊;戎车屡驾,无辟境之功;务进贤彦,而下犹蓄滞。
4、明?张居正《贺元旦表》之五:“礼乐刑政,体元化备於裁成,国常泰,年屡丰,元机默运。
推荐阅读:礼乐刑政
5、出处《宋书?志序》:“司马迁制一家之言,始区别名题,至乎礼仪刑政,有所不尽,乃于纪传之外,创立八书,片文只事,鸿纤备举。
6、一百零死刑的制定、实施乃至存废都与死刑政策密切相关
7、《孔子家语?刑政》:“巧言破律,遁名改作,执左道与乱政者,杀。
8、时金有国七十年,礼乐刑政因辽、宋旧制,杂乱无贯,章宗即位,乃更定修正,为一代法。
9、铨综内外,刑政修理,进才理滞,王景略之流也。
10、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强国弱民,以刑治民、以刑去刑,重刑政策,赏誉同轨、非诛俱行,刑无等级,赏信罚必,法贵有常,刑断于民心是法家主要刑事政策思想,而重刑政策是法家刑事政策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多刑少赏,重罚轻赏,轻罪重罚,刑
11、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坦美须髯,与世祖豫章王有旧。
12、(邓攸,为吴郡太守,刑政清简。
13、时尚书王敏、右丞郭播以刑政过宽,议欲峻制,泓曰:“人情挫辱,则壮厉之心生;政教烦苛,则苟免之行立。
14、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
15、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
16、陆机:大司马陆公以文武熙朝,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陆公以偏师三万,北据东坑,深沟高垒,案甲养威。
17、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强国弱民,以刑治民、以刑去刑,重刑政策,赏誉同轨、非诛俱行,刑无等级,赏信罚必,法贵有常,刑断于民心是法家主要刑事政策思想,而重刑政策是法家刑事政策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多刑少赏,重罚轻赏,轻罪重罚,刑用于将过,告奸,连坐。
18、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还,容致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
19、襄者齐、陈二国,并居大位,自谓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罔念忧虞,不恤刑政。
20、第三段正是在这种天文观念的基础上作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诗以“告诉帝皇天”领起全段,对刑政失修、奸非为乱提出指责,表达了自己惩除凶顽、整顿纲纪的强烈主张。
21、赋役繁重,刑政苛暴。
22、《国语?周语下》:“出令不信,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
23、然背后之言未卜真伪,遂行一张牌下去,说:“台州刑政有在,重要巡历。
24、修其三纲五典之教,齐其礼乐刑政之
25、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zhan)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
26、使之作为刑政、甲兵,以锄其强梗,备其患害。
27、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
28、《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至於礼乐沿革,刑政宽猛,则讴歌已远,万舞成风。
29、及伯之乡人朱龙符为长流参军,并乘伯之愚暗,恣行奸险,刑政通塞,悉共专之。
30、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
31、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专此下诏:“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
32、臣谨奏耳目所闻见,百姓所为烦苛,刑政所为错乱,愿陛下息大功,损百役,务宽荡,忽苛政。
33、出令不信,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
34、【出处】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
35、【示例】宋?陈亮《廷对》:“臣愿陛下尽君道以宰天下,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
36、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
37、出于孤微,位至上将,志颇盈满,奴婢将千人,侍妾数十,终日累夜不出户庭,刑政苛虐,纵情肆欲。
38、皇上宜奋乾纲,修刑政,疏远邪佞,颛任忠良,庶可消弭灾变以为祯祥。
39、韩愈将礼乐刑政并提,做为治国之方。
40、卿等当广询通音韵者重?定之,于是翰林侍讲学士臣乐韶凤,臣宋濂待制,臣王??撰,臣李叔允编?,臣朱右、臣赵埙、臣朱廉典簿、臣瞿庄臣、邹孟达典簿、臣孙?臣、答禄,与权钦遵明诏研精覃思,壹以中原雅音为定,复恐拘于方言无以达于上下,质正于左御史大夫臣汪广洋、右御史大夫臣陈宁、御史中丞臣刘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臣陶凯,凡六誊藁始克成编其音谐韵协者并入之,否则析之义同字同而两见者合之旧,避宋讳而不收者补之注释,则一依毛晃父子之旧,勒成一十六卷计七十六韵,共若干万言书奏赐名曰洪武正韵,敕臣濂为之序,臣濂窃惟司马光有云备万物之体用者莫过于字,包众字之形声者莫过于韵,所谓三才之道性命道德之奥礼乐刑政之原皆有系于此,诚不可不慎也。
41、对外不断挑起战争,对内赋役繁重,刑政苛暴,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42、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专此下诏:“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孝昭地逼身危,逆取顺守,外敷文教,内蕴雄图,将以牢笼区域,奄一函夏,享龄不永,?
43、毛忧因为犯禁,失去继承人的资格。其刑政如此,其下畏服,莫敢犯禁。
44、《国语?周语下》:“出令不信,刑政放纷。
45、时益部新开,刑政未洽,长吏横恣,赃污狼藉;令无逸持节巡抚之,承制除授。
46、公卿大臣既挂以业报,则人事弃而不修,故大历刑政,日以陵迟,有由然也。
47、《两汉纪后序》亦称《汉纪》“于朝廷纪纲,礼乐刑政,治乱成败,忠邪是非之际,指陈论著,每致意焉。业非徒课试文章之谓,将以之通经学古,循习乎礼乐刑政之大,研精夫天人性命之微,以为国家之
4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於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
49、《孔子家语?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
50、【出处】唐?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齐终之前一日自修遗表,初述感恩陈力之大义,中及朝廷刑政之或阙,意切言尽,神识不昏。
51、本之于精神心术,达之于礼乐刑政,其体甚微,其用则广,历千万世而不可易。
52、凡言事者,非一材一艺、一偏一曲之谓,自入孝出弟、爱众亲仁、立身行己、遇人接物,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开物成务、体国经野,大之礼乐刑政之本,小之名物度数之微,凡所以为因革损益、裁成辅相之道者,莫非事也。
53、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54、昔周公居摄,道致升平,礼乐刑政皆自己出。
55、至于礼乐沿革,刑政宽猛,则讴歌已远,万舞成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56、牧竖折腰,谁敢背之,岂在乎刑政也。
57、及疾笃,上疏陈刑政之宜。
58、同时图籍记载了国家的山川、人物、风俗、物产和朝廷礼乐刑政的演变和发展。
59、礼法刑政于此大坏,如水斯积而决其提防,如火斯畜而离其薪燎也。